普通孩子一遍就会的知识点,他们要反复教几十遍甚至更多;交流要用手语甚至各种肢体语言;教学常被大喊大叫、飞来的东西打断……这些在常人看来十分头疼的场景,特教教师们却早已习以为常。
和普通教师相比,学生们说出一句含糊不清的“爸爸、妈妈”、学会自己独立上洗手间,这些点滴进步更会让特教教师欢呼雀跃,成就感爆棚。特教教师的工作注定更辛苦,需要对学生投入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才能为这些不幸折翼的“天使”撑起一片蓝天,帮助这群特殊孩子改变个人命运,逆风飞翔。
第四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近上海市盲童学校、华师大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徐汇区董李凤美康健学校以及长宁区特殊职业技术学校,记录下特殊学校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动人故事。
陈新(三排左1)、于欢(三排左2)带领合唱团参加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合唱节
学校:上海市盲童学校
关键词:成长
视障孩子在歌声中找到闪光的自己
“大家双手叉腰,缓缓吸气,想象一下鼻子前面有一朵芬芳的茉莉花,很好!憋住气1秒钟,再慢慢呼气,发出‘嘶’的声音……”
9月6日上午,上海市盲童学校音乐楼里,20多名视障学生正在练习发声。音乐组教师于欢正挨个为学生纠正口型,教师陈新则坐在钢琴旁,为他们的训练伴奏。两位教师配合默契,用爱照顾着班里的每一名孩子。
陈新在指导学生发声
摸着老师的脸学唱歌
盲童往往比正常的孩子拥有更敏锐的听觉,在音乐上颇具天赋。因此,在音乐课上崭露头角的好苗子,都会被陈新和于欢选入曾多次代表学校登上重要舞台的上海市盲童学校合唱团。
视障学生看不见乐谱,也看不到教师示范的手型、口型,该如何教他们合唱?“视障学生和健全人没有不同,只不过在视力上略有不便,做事、学习会慢一点。”陈新说,比如一个把嘴巴打开的动作,对常人来说非常容易,但对于视障学生来说,他们看不见,没有认知,有的会把嘴张得很大,有的只开了一条缝,动作五花八门,“我们便把孩子的双手放在老师的脸上,让他们在抚摸中感受唱歌时五官的状态,一遍遍地练,一关关地闯。”
练唱歌难,纠正孩子们的形体和微笑更难。陈新说,在没有光的世界里,孩子们在唱歌时会习惯地做出低头、扣眼等动作。光是让孩子们抬头挺胸唱歌,她们就没少下功夫。“练形体时,除了贴墙‘站军姿’,我们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细节调整,然后反复练习,最终形成肌肉记忆。”与此同时,陈新还时常会给孩子们讲笑话,让他们记住发自内心的笑是什么样的。
于欢在指导学生发声
学唱歌,更学会独立生活
9岁小女孩涵涵的眼睛几乎全盲,但其声线却十分通透热情,具有直抵人心的穿透力,因而被选为歌曲《小小指尖》的领唱。今年7月,她作为合唱团有史以来最小的一名参赛团员,和团队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上完美演绎了这首曲子,赢得了一致赞誉。
于欢透露,在集训初期,涵涵还是一名调皮的孩子,不愿听从老师的教导。“她兴奋的时候,会用大本嗓演唱,还会扭过头‘看’同伴们唱歌。”为了提升涵涵的音准,于欢弹着钢琴一句一句教她唱,一次记不住就重复十次甚至一百次;为了纠正涵涵的舞台动作,于欢就站好让她抚摸,通过触觉感受优美的舞台站姿。在涵涵不听话时,于欢也会用一些激将法,“你再不好好练,我就换领唱了哦!”,每当这时,渴望舞台的涵涵都会变得更加用功,学东西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涵涵在音乐上取得的成绩,让家长和老师倍感兴奋,但是,更令她们欣慰的,是其在生活自理能力上的转变。“集训时,涵涵不爱吃学校的午饭,有时候甚至一口不吃。这对于下午的训练影响很大。”于欢说,她们观察后发现,涵涵不吃饭的原因是不擅长使用餐具分割菜品,又烫又大的馄饨、蔬菜,她一口吃不下。找到症结后,于欢从音乐老师化身为生活老师,手把手教会涵涵使用勺子分割馄饨,将其舀到小碗里放凉再吃。
“除了音乐,我更想教会他们为人处世,让他们有信心融入社会。”陈新和于欢希望,在她们的努力下,所有孩子都能积极阳光,懂得怎么和人打招呼,怎样去求助,怎样去帮助人家。“只因心中有爱,酸甜苦辣算什么,喜怒哀乐都是歌。”
学校:华师大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
关键词:合作
“爱的铁三角”创造奇迹
中重度智碍、自闭症、脑瘫以及多重障碍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学生、家长构成的一个稳定三角的共同发力。在华师大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这一“铁三角”环环紧扣,不懈努力,不言放弃,最终令一个又一个家长们口中的“神奇时刻”发生。
学生绘画作品
期待“神奇时刻”早日到来
陈丽是卢湾辅读实验学校的一名资深教师,现在是康复训练组的教研组长。从华师大言语与听觉科学专业毕业的她一直以来都在教学一线研究受限于器官障碍的孩子们如何更好地进行自我表达和沟通。
开学第一周,陈丽开始给新入学的小朋友们上课、训练。“班里有一位很努力的小女生,非常用力地想表达,比如我拿出一块饼干,她会用尽全力地发音,‘gan、gan’。”陈丽说,这些孩子的表达能力受限于他们的器官发育缺陷,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表达和沟通,她特别开展了手势表达训练。“比如上洗手间、需要喝水等,没有固定的手势,重要的是彼此的适应和了解。”
陈丽对记者说,此前她曾带过一位学生,刚到学校时,几乎没有办法正常讲话,但在大半个学期的训练后,他慢慢地能和人沟通了。一次在家长来接他的时候,他第一次张口顺利地叫出了“爸爸妈妈”。陈丽告诉记者:“孩子父母非常激动,他们回家便给我发来信息,陈老师,这太神奇了,真心谢谢你们。”
陈丽表示,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学会和身边的人交流沟通远比想象的困难,有时候很多年学下来,甚至还是原地踏步,但老师们不会放弃,会一直期待着家长们口中那个“神奇时刻”早日到来。
鞠雅坤正在上数学课
帮助家长看见孩子的努力
采访中,记者和两位班主任聊了聊,一位是在学校待了25年的教师张颖,一位是刚刚担任人事工作、此前也在班主任岗位上耕耘的鞠雅坤。两人不约而同地提到,在特殊教育中,教师的爱和关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更能让家长从不可接受的阴影中慢慢地走出来。
在张颖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她新带的一年级学生的教室里。和普通学校不同,班主任的“办公室”就在教室内,其实就是一张办公桌,置于教室的后方。“班主任时时刻刻和孩子们在一起,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刚进学校的他们需要时间来适应。”
辅读学校的孩子们都特别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认可,同样的,家长们也很希望通过学校来缓解他们一直以来的压力。鞠雅坤告诉记者,有一位孩子的父母一直不能接受孩子的现状。“他们学历都很高,母亲在学校里陪读,一旦看到孩子表现不好,她就会默默流泪。当我们发现那个孩子有文艺表演天分后,就为他创造了在舞台上展示的机会。他的父母看到他的进步,逐渐放下了焦虑的心态。孩子毕业后,去了一家咖啡馆工作,还参加了许多音乐社团表演。”
刘智芝为孩子戴绿领巾
学校:徐汇区董李凤美康健学校
关键词:融合
陪着“小蜗牛”一起成长
2014年到2024年,是刘智芝进入徐汇区董李凤美康健学校的十年,从课堂上被突发事件弄得措手不及,到发现特殊教育事业的伟大,这些年,她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有力。
学着读懂孩子的需求
关心每一个同学情况的唐宝,舞姿妖娆、热衷交流的小胖,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身体和智力情况各异,但在刘智芝与孩子们的相处回忆里,大多都是细碎的甜蜜瞬间。
幸福感与成就感是刘智芝在采访中反复提到的词语,不同于大众过往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刻板印象,单纯与善良的孩子们总是能给刘智芝最直接的反馈。
在满足感面前,许多教育上的困难都变得不值一提,刘智芝把更多时间留在了对教育的反思上。刘智芝说,曾在一节课上,一名患有自闭症的学生突然开始哭闹,“我不断安抚学生,但他还是不断打滚,用背在地上蹭。”后来她发现,孩子突然哭闹的原因,是背上被蚊子叮了一个包。
“这个孩子没有主动语言能力,他用了那么长的时间才让别人读懂他的需求。”这件事给刘智芝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开始反思,“老师该如何才能有更强的理解孩子的能力。”
领悟“教与学”的真正关系
爱心与善良是特殊教育的基础,但仅此,远远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只想着能按时上完既定环节。”刘智芝最初上课的节奏很快,但课堂上此起彼伏的特殊情况让她措手不及,“我那节课只上完了一个环节。”她意识到,教学不是老师想上什么,而是应该更多思考学生能学什么。
“学生在前,教学在后”,老师必须观察、评估孩子的状态,再定下课程的目标,刘智芝说,她慢慢领悟到“教与学”真正的关系,孩子们像是小小蜗牛,要根据孩子不同的情况,在教学上进行调整,陪小蜗牛们慢慢爬行,才能见证孩子们的进步。
为孩子们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目前,刘智芝带着四年级的小朋友们学习生活语文,还为学生提供言语沟通与交往训练。孩子们平常除了常规集体教学外,学校还开设潜能开发课等课程,融合教育是董李凤美康健学校正在努力实践的教育理念。
融合教育,即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平、多元、优质且适宜的教育。“孩子以后也要进入社会,融入社会。” 董李凤美康健学校工会主席朱璟告诉记者,学校现有教师78名。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选择投身特殊教育事业。朱璟从事特殊教育近30年,见证了行业的发展,如今,从学校毕业的孩子们可以进一步选择就读对口的职业教育学校,学习专业技能。未来,他们也许会成为一名园艺师、一名面点师……
沈立(左)指导学生制作咖啡
学校:长宁区特殊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自强
艺术社团教孩子们自食其力
“欢迎来到梦想咖啡吧,请问想喝点什么?”当记者踏进长宁区特殊职业技术学校的咖啡教室,峰峰热情地朝来访者打起了招呼。他是一名轻度智力障碍少年,虽然手眼的协调度不高,但做起咖啡却是干脆利落、驾轻就熟。在长宁特职校,有80名像峰峰这样的特殊学生。如何让他们毕业后能融入社会,靠一门手艺自食其力,成为校长沈立一直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在沈立不断奔走下,学校不仅开发了简餐制作等7门项目课程,还为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建立了工作室,成立特殊青少年文创孵化基地,以校企合作、社校联动的形式帮助孩子们向阳而生。
画画带来了自信和自强
在学校展厅,一组将上海“老克勒”与宠物狗相结合的作品《老克拉狗》格外显眼。沈立向记者介绍,这组创意作品出自“星星的孩子”磊磊之手。磊磊因患有自闭症,无法融入集体生活,还时常会“扰乱”课堂秩序。这样一个令老师“头疼”的孩子,却能沉下心画出属于他的童话世界。“磊磊入学前曾在华山业余美校打下了绘画基础,一路走来,从一开始画个圆圈都困难,到如今考出了社会考级动漫画十级证书。画画给他带来了自信和自强。”沈立说。
不久后,沈立为有绘画天赋的磊磊建立了工作室“磊磊动漫社”,“工作室每周有两次固定活动时间,还会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引导他们各自发挥所长。”机缘巧合下,一名爱心人士见到了磊磊的《老克拉狗》,了解了创作背景后,决定与磊磊签约,将两幅作品印制到保温杯和拉杆箱上。“看到自己的画作成功转化为文创产品,磊磊心中别提多高兴了,他的妈妈更是激动得泪流满面。”
沈立(左)和磊磊在画展
为特殊学生量身定做职业理想
沈立介绍,如今,学校共有9个工作室,9名学生领衔人,吸纳了60多位学生成为工作室成员。众多特殊学生在工作室里学会了唱歌、摄影、舞蹈等技能,越来越多的企业向他们抛来了橄榄枝,形成了充满爱的良性循环。“我们学生的绘画作品被爱心企业设计在文具、明信片、T恤衫上,印在了丝巾、帆布袋、台历上;书法作品成为中国花博会礼品包装标识;还有一名学生加入了视障青年组成的‘不靠谱’乐队,继续追逐音乐梦想……”
对于没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该如何帮助他们?“学校通过生涯导师这一岗位,为每个特殊孩子量身定制学习课程,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沈立说,比如峰峰对咖啡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导师就将他的职业理想定位至咖啡师。“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教会特殊孩子得重复成百上千遍,虽然这过程很难,但看到他们开始变得积极上进,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本文所涉学生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