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仍是就业“门槛”,合理吗?③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枫 发布时间:2024-02-05 09:38

摘要: 35岁现象原因何在?就业市场如何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日前发布2023年中国人力资本报告,公布了我国最新的人力资本估算结果:我国劳动力平均年龄增至39.42岁。尽管我国劳动力平均年龄已接近40岁,但记者发现,在当下的线上或线下招聘中,“35岁门槛”仍比比皆是,甚至成为就业市场难以破解的“魔咒”。35岁现象原因何在?就业市场如何实现健康有序发展?记者采访了相关求职者、企业管理者以及劳动法专家。


专家:打破“门槛”还需转换视角


就业市场低龄化用工倾向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关人士认为,打破“35岁门槛”,需要用工单位转换视角,也需要相关部门的助力。


“招聘设35岁门槛是一种浪费劳动力资源的行为,应该被打破。”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鹏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一现象不仅与法律不符,与国内外用工经验不符,也与现实劳动力结构趋势不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35岁门槛是年龄歧视。根据国外用工经验表明,头部互联网企业有很多超过35岁的劳动者,无论在体力、脑力等方面都不比年轻人差,而且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经验更加丰富。同时,研究表明,国内劳动力平均年龄已逼近40岁,但招聘年龄仍卡在35岁,与现实劳动力结构明显背离。


希望相关部门及大型国企作出表率,放宽招聘年龄限制,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用工氛围。”


人力资源专家屈辉认为,用人单位对职业属性定义的模糊性引发了招聘年龄跟风现象。“高科技企业IT程序员这类岗位,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创造力,招聘时对年龄有相应要求,这无可厚非。但眼下有不少用人单位,明明岗位适用不同年龄段,甚至更需要有一定经验、情绪沉稳的从业者,却跟风‘一刀切’,限制应聘者年龄,导致40岁甚至35岁以上求职者被拒之门外,这不仅是求职者的遗憾,也是用人单位的损失。企业的良性运作不应将年龄等作为硬性门槛。”


此外,在刚刚闭幕的上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吴坚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对大龄务工人员就业服务的建议》,建议打造更加规范高效的“大龄零工市场”。在已建成的零工市场开设“大龄务工人员专场招聘”或设立招聘专区,鼓励入驻企业放宽用工年龄限制;对发布岗位的企业资质进行甄别,为大龄求职者提供更完善的劳动保障。通过在临时性、季节性用工需求大的行业积极挖掘适合大龄劳动者的岗位,打造规范高效的大龄劳动者就业平台。


责任编辑:李成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35岁仍是就业“门槛”,合理吗?...

35岁仍是就业“门槛”,合理吗?...

35岁仍是就业“门槛”,合理吗?...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