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崇明的“乌小蟹”已经华丽蜕变成“崇明清水蟹”,不但个头大、分量足,脂膏也十分丰满,只需要简单的清蒸即可激发出浓浓的鲜甜。曾经广为流传的“崇明螃蟹在本地就是养不大”的论断就此成为历史。这一转变的背后,养了近30年的螃蟹的“蟹王黄春”颇有发言权。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在岛外养蟹大获成功后,2009年,黄春怀着对故乡割舍不断的情愫,把蟹养回了崇明,带着大家一起致富。2013年,崇明蟹有了自己的品牌——“宝岛”牌“崇明清水蟹”,大大提升了崇明河蟹产业发展的能级。如今,崇明正在打造“世界级生态岛”,黄春对崇明蟹产业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打通上下游产业,建立一整套产业链,把“崇明清水蟹”打造成崇明旅游的一块招牌,真正实现崇明农业转型发展。
摘掉“崇明蟹养不大”的帽子
曾几何时,背靠长江的崇明,河蟹苗种是全国有名的良种资源。但是,当时崇明河蟹养殖模式粗放,没有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导致崇明产出的蟹规格小、品质差。
崇明蟹真的养不大吗?不信邪的黄春2009年回乡后,准备用科技改变农业。凭借着崇明临江达海的得天独厚优势,加之政府聘请专家学者开展养蟹技术攻关,崇明的“乌小蟹”终于养大了。2013年,在当地农业部门的支持下,黄春专门成立了上海宝岛蟹业有限公司,下定决心打响“崇明清水蟹”品牌。
做大做强蟹产品深加工
农业有个特点即靠天吃饭。“我们做农业,不能急功近利,它不像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盈利慢、利润低的产业。”黄春告诉记者,“稍不留神,还有可能全军覆没。这对于蟹农的积极性打击非常大,忙活了一年,到时候却颗粒无收。”
从黄春的言语中,不难感受到养螃蟹的不易:从放苗到最后的捕捞,养蟹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格外上心。比如,夏天要担心高温天导致水质变坏,螃蟹因此缺氧;冬天,又要担心水面上冻导致螃蟹冻伤乃至冻死……一年四季、每时每刻都需要来回多次科学控水,谨小慎微地处理许多关键却又琐碎的事情。
一心想要把崇明清水蟹做大做强的黄春,不满足于单靠扩大养殖规模、改变养殖模式等方式扩大市场,打响品牌。他认为,必须发展河蟹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才能有效地推进河蟹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此,黄春投资改造了一家蟹肉加工厂,开发了蟹粉这一深加工产品,一经推出即大受欢迎。工厂的投产,一方面为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增收渠道,也为蟹农增加了新的销售出路;另一方面,螃蟹作为时令很强的珍馐,深加工产品的问世让黄春提出的“一年四季有蟹味”成为了可能。
打造旅游消费新体验
当前,崇明正在加紧“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东海瀛洲正成为“诗和远方”。对于崇明蟹产业有着更深层次思考的黄春,紧紧抓住这一机会,充分利用资源,融合一、三产业,吸引岛内外游客赴绿华镇休闲、品蟹。
如今,漫步在“宝岛蟹庄”140亩的“蟹森林”,游客不但能亲手投喂螃蟹饲料,还能看到一只只乌青发亮的大螃蟹吐着泡泡嬉戏。“依靠适合崇明的螃蟹养殖方式,我们保证了崇明清水蟹的产量。现在,我们又尝试着把农业融合到旅游业,让游客在‘吃住游购娱’中爱上崇明。”
“农产品要变为旅游商品,农业生产场景要变为旅游体验场地,生产和旅游结合,旅游带动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现在螃蟹的附加值增加了,一只就能抵上原先十只螃蟹才能达到的经济效益。”黄春透露,作为今年崇明区政协委员,他在前不久举行的崇明区“两会”上自然特别关注乡村振兴产业相关的提案。“我们要把蟹产业从养殖农业向乡村振兴产业上转变,助力崇明生态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头图为黄春参加2023年崇明区“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