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藏红花在全国“农业大摸底”中火了,记者走进庙镇永乐村一探究竟——一朵红花带富了一个村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成溪 发布时间:2024-01-22 10:56

摘要: 崇明区庙镇永乐村凭借藏红花这朵“致富花”,走上了小康路。

头图为合作社村民在采集藏红花花蕊。受访对象供图


甘肃南美对虾,山西大闸蟹,安徽六安鹅肝……前不久,由黑龙江盛产蔓越莓引发的一场全国“农业大摸底”火了,网友顺带摸出了上海的“隐形特产”藏红花(又称西红花)。许多上海本地人知道后,直呼“身在家乡为异客”。日前,记者走进了崇明区庙镇永乐村,实地探访当地村民是如何凭借藏红花这朵“致富花”,走上了小康路。


移植到大田里的藏红花。摄影:展翔


从“讨饭村”到“幸福村”


进入永乐村地界,藏红花的元素便扑面而来。“中国藏红花之乡——永乐村”十个红字矗立在绿树碧水间,格外醒目。


沿路两旁,是白墙黛瓦的东方G20花岛宿集民宿。记者跟随上海花红永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曹愉穿过民宿,来到了永乐村546号——沪产药材博览园。从他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藏红花的原产地为地中海沿岸,经西藏传入中原大地后,人们误以为它是西藏所产,“藏红花”由此得名。20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从海外成功引种藏红花球茎到崇明试种,崇明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让其逐渐发展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藏红花种植基地。不少村民因种植藏红花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生活。


“我们村以前是远近闻名的‘讨饭村’,村民家里穷,只好出去讨饭。”曹愉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永乐村村民垦荒种地,摆脱了“讨饭村”的名号。“虽然能吃上饭,但一年到头就是‘三麦油菜老来青’,直到后来发展了藏红花产业,村民的腰包才逐渐鼓了起来。”


藏红花移栽到田里后,俞益萍在整理培育架。摄影:展翔


种上藏红花,每亩地收入翻10倍


藏红花的花期在11月初,最具价值的便是它花朵里的三根雌蕊,平均150朵鲜花才能收集1克干花丝。记者采访时已经过了抽花的高峰期,此时,永乐村农田里种植的藏红花,长出了绿色的叶子,呈现出韭菜的样貌。上海姿蔓西红花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万建达、俞益萍夫妇是该村藏红花种植的大户,记者下午到达合作社时,俞益萍正在田里浇水。“最近几天都没有下雨,藏红花对土壤墒情要求很高,太干太湿都不行。”


微信截图_20240122112144.jpg

盛开的藏红花。受访对象供图


据了解,藏红花的原产地是地中海气候,夏季温度高时其处于休眠状态。因此,崇明的花农需要采取人工干预手段,促其适应本土气候。“我们采用二阶段种植法,室外大田阶段种球,室内大棚阶段育花。11月底采摘结束后,我们把藏红花重新种回土里,让它吸收营养。次年5月,我们再把藏红花从土里挖出,移栽到室内的培育架,让它从休眠中醒来,直到开出淡紫色的花朵。”俞益萍说,今年,合作社里的花农每亩纯收入在2万元左右。若只种植水稻等传统作物,一亩地的收入不到2千元。


俞益萍告诉记者,他们家靠着这细小的藏红花花丝,在20世纪90年代步入了人人羡慕的“万元户”行列。“1995年我丈夫花了10450元买了‘幸福125’摩托车,2019年我们又把房子从里到外重新精装修了一番,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了。”如今,俞益萍家中的二十多亩土地,一年四季也没闲着,藏红花进棚后,还可以轮作种植水稻、大豆、玉米等农作物。

俞益萍在查看烘干后的藏红花干。摄影:李成溪


积极应变寻找新的出路


近年来,随着浙江、安徽等省陆续加入规模化种植藏红花的队伍,市场竞争日渐激烈。加之永乐村藏红花种植户目前普遍年龄偏大,难见年轻人愿意从事农业,农忙时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时有发生。


如何应对挑战?曹愉表示,村里积极对接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以及东方国际集团,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成立了上海花红永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康养旅游小镇,为农户捧牢饭碗托底。


永乐村村口的村牌。摄影:展翔


“客人被美丽的藏红花吸引来后,要能留得住。”曹愉称,自从花红永乐公司成立后,村民的收益变得更多元了。“公司统一将村里农民闲置房屋承租给东方国际集团,打造‘东方G20花岛宿集’民宿项目,农民不但能免费装修房子,还能获得一笔租赁收益。”曹愉说,“我们还不断延伸藏红花产业链,推出了高附加值的藏红花面膜、藏红花精油、藏红花香米、藏红花老白酒等产品。”


漫步在冬日暖阳下,永乐村田园般悠然轻松的气息,让人暂时忘却了城市的喧嚣。一排排田垄上,藏红花抽出的绿叶让人期待来年的丰收。希望这一朵全身都是宝的藏红花,能够为当地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吸引更多当地年轻人留在家乡,闯出属于自己的农业新赛道。

        

摄 影:展翔,李成溪
摄 像:展翔
视觉编辑: 展翔
责任编辑:李成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全家福”作品选登:《花儿为什么...

崇明区进城务工人员服务站举办中医...

从田间走向都市的农企新路子,记者...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