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墙内的老病残犯在希望中改造——南汇监狱“我和我的祖国”艺术节活动见闻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恒杨 发布时间:2023-10-31 17:43

摘要: 让高墙内的老病残犯在希望中改造——南汇监狱“我和我的祖国”艺术节活动见闻。

日前,南汇监狱组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艺术节活动,展示了监狱生命文化教育矫治成效。“一群人唱唱跳跳,有什么好看的?何况他们还是身背罪行的服刑人员。”听到艺术节,或许有人诧异,有人吐槽,大多数人对其中缘由不甚了解。带着大家的疑惑,记者进入南汇监狱监区,近距离接触监狱民警与服刑人员,感受监狱生命文化教育对改造的具体成效。


节目背后的“花絮”


艺术节当天的活动分为三个部分,百人太极汇演、“非遗进大墙”作品展示和文艺汇报演出。在民警的组织下,服刑人员身着太极服,在操场上排好方阵,神采奕奕。在随后的文艺汇演中,每个监区带来类型不同的节目,有小品、快板、合唱、民乐演奏等,据了解,这是各监区的特色艺术矫治项目成果。


服刑人员书画展示。受访对象供图


小品《走上新生路》是二监区的节目,由该监区管教民警和矫治团队改编,讲述的是年轻服刑人员走出监狱大门却难以求职的故事。节目后,记者采访了该监区民警,他向记者介绍了小品的 “花絮”。服刑人员张某,32岁入狱服刑。只有高中学历的他,一度迷茫无措,人到中年,没文化也没有什么技能,他不敢想自己的未来,出狱后该何去何从、何以谋生?民警及时为他解惑,安排他报名大专班的同时,还报了护理班等多个技能培训班。直至刑满释放前期,张某收获了大专职业技能等多本证书。这给了他回归就业的勇气,也让他顺利找到了工作。


这不是个例,每年都有这样的服刑人员,带着象征新生的“红本本”回归社会,开启美好的新生活。“把大墙内的人改造好,让大墙外的人生活好”,这两行醒目的大字,作为南汇监狱的职业价值追求,树立在监区的正门口。南汇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唐绍兴解释,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改造好服刑人员,让受害者及家属生活好;另一方面也指,让服刑人员经过改造后能回归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


“生命文化教育”矫治方式让服刑人员在希望中改造


生命文化教育,是从文化角度阐释和解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目的是教育社会成员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生命文化矫治”,是南汇监狱多年实践探索出的成果,是全国首创。


记者了解到,该监狱是一所特殊的监狱,里面六成服刑人员都是老、病、残,旁边就是监狱总医院。在里面关押的服刑人员,许多人已头发苍白,不少人“刑期比命长”,将在里面度过终生。


“老年服刑人员逐渐走向生命的尽头,那年轻服刑人员呢?每天面对老态龙钟、病病殃殃的狱友,是不是连生活的希望都没有?更别提改造了。”二监区民警熊佳明说,那除了活着,还有什么能够唤起他们对生命敬畏的思考?

服刑人员非遗作品展示。受访对象供图


“艺术矫治项目让很多服刑人员找到生命的意义。”他告诉记者,监狱引进非遗项目——上海绒绣、扇面彩绘、衍纸、超轻黏土工艺……让服刑人员排练唱歌、跳舞、演小品,将艺术矫治融入生命文化教育中,逐渐显现出矫治效果,被慢慢传承下来。


监狱里搞的艺术矫治,与其他的艺术活动大有区别。民警郑宝官告诉记者,矫治团队的民警会对服刑人员进行细致的评估考察,只有表现优良、符合条件的人才能参加艺术矫治项目。所以,为了能参与项目,许多服刑人员会因此更为积极改造。


46岁的杨某,8年前因故意杀人罪判了死缓入狱。入狱后的他一度陷入迷惘、痛苦的情绪中,在民警的帮助下,他参与到监区的多个艺术矫治项目中。如今看到的是他向善向好、积极改造的面貌。资深民警常提到,“恨其罪,不恨其人;惩其罪、救其人。”民警熊佳明也是对服刑人员说的。他说,对于犯下罪行的老病残服刑人员来说,受到生命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正确地认识活着的意义,让他们更加尊重生命。有了活着的希望,才会有悔过的决心。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五一我在岗,一线护平安——监管一...

职工故事丨第35个世界艾滋病日,...

职工故事丨高墙里的“放牛班”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