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12日小区封控以来,位于闵行区的中梅苑居民成立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克服了居委干部因封控无法到达现场、管理力量有限等诸多困境,走出了一条居民志愿者与居委相互配合的道路。目前,志愿者队形成了多个专业分工小组,成员已达百余名,包含医务工作者、法律从业者、学校老师、政工干部等各行各业的职工,他们在积极参与防疫工作的过程中,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特长,丰富志愿者队的服务项目,帮助37幢大楼、1144户、3000多名居民度过了困难时期。其中,市总工会的挂职干部、来自上海建工集团的杜冠卿,成为了大家信赖的志愿者队的“总指挥”,他的记事本里,写满了小区封控一个月来,志愿者队伍从无到百的成长历程。
从志愿者到“总指挥”
记事本写下防疫点滴故事
记者见到杜冠卿时,他一边翻阅着手上的记事本,一边和记者讲述了小区封控一个多月来的历程,这本写得密密麻麻的记事本,记录了他这一个多月来的点点滴滴。
“3月11日下班买好菜回家,就接到了第二天小区封控的通知。”杜冠卿回忆,这次突然的封控,不仅让居民们措手不及,也打乱了居委会的阵脚。“我们那时候居委干部多数封控在自己的小区,只有2名还是在马路对面,小区封控后也无法进来,仅有一些老同志是本小区居民。”当天,杜冠卿就希望做点事,辗转通过买菜的群,他联系到几名和他有一样想法的志愿者,到居委党支书记处报道,一支十几个人的志愿者小队成立了。
“3月16日,我们受小区党支部书记委托,成立了工作协调小组,咱们这个志愿者队伍算是有了官方的认证了。”当天,由于前期的积极奔走,全局考虑组织协调,做事果断的杜冠卿被选为志愿者队的“总指挥”。刚刚上任,小队就立刻行动起来。“志愿者队最初的任务是协助核酸检测。”为此,志愿者队伍做的第一件事是整合梳理了楼组长群——摸清各楼栋居民数量,对于年纪大的楼组长,配备一名年轻的副楼组长。起初,由于居民也是第一次经历、秩序稍显混乱,每一次,小队都在不断总结,“我们一遍遍在楼下走,设计检测单循环路线,还设计了‘举牌叫号’进场制度,保证受检测队伍的不打乱不交叉。”
3月23日,志愿者队的成员们第一次穿上“大白”,引导居民开展核酸检测,看着居民们按照号码牌提示依次下楼,并按照指示的单行路线做核酸,这让他真切感受到,志愿者队伍得到了居民的认可。至今,志愿者队已协助社区完成了数十次核酸检测叫号、维护、PDA检测、扫码等工作。并与梅陇镇派驻居委干部陆超以及镇招商中心干部汪锦绣带领援助团队紧密合作,完成一次次核酸检测及政府保供物资等发放管理工作。
整合社区资源
职场能人各自发挥优势
就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社区居民团购的物资也送到了现场,杜冠卿在志愿者接收货物的同时,也详细询问了货物的来源、司机的48小时核酸报告等。自浦西封控开始,社区内的团购开始增多,杜冠卿结合原本在建工从事过招投标工作的经历,设计了团购的资格预审和团长负责制,社区团购需提供供货商信息、司机信息、团长承诺书等,经小区审批后再准入。“这样既是为了统筹安排志愿者力量,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响应政府政策,控制外防输入,让百姓吃上放心菜。”
其实,在志愿者队服务居民的过程中,类似这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场景不断在发生:志愿者队分成了协调指挥小组、楼组长群、医疗支援服务群、志愿者服务群、抗疫宣传组、生活物资发放组等不同的群组。特别是医疗服务组,通过招募小区内的医务工作者,线上为居民看病问诊及心理疏导,遇到特殊情况,也会为居民提供面对面问诊服务,每周一、周三,还会为需要的居民提供配药服务。
来自申浩律师事务所的李璐佳,是志愿者团队的一员,在做好各项志愿者工作之余,她也是大家的“法律顾问”,平时碰到一些疫情相关的法律问题,她都乐意为大家解答,也在群里给大家科普。“比如政策导向的解读,比如科普不配合防疫政策的法律后果,比如解答群里散播谣言的后果等,通过这种定期的普法,其实也是希望大家能理性看待疫情。”
有志愿者向记者坦言,“平时和居委的交集并不多,但是这次疫情让我们认识到,小区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大家一起才能战胜这次困难。”“一开始看到很多老同志在小区维持秩序,以为都是居委的,后来了解到有很多是志愿者,年轻人们也慢慢都站出来了。”很多人都认为,加入志愿者队伍以后,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会有过抱怨,但加入后慢慢的理解了,开始主动工作,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我们从20个人左右的团队发展到现在最高峰120多名志愿者,常备能有50多名,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护家园状况,我很感谢大家的支持。”在采访的结尾,杜冠卿和记者说,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终将、也一定会战胜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