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文字讨好症第一批受害者出现了”等词条登上热搜,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所谓“微信文字讨好症”是指在微信聊天时,为避免显得冷漠或敷衍,使用一些语气助词如“嗯嗯”“好哒”“好的呢”,并辅以表情包,营造出热情互动的氛围。虽然这种表现方式带有善意和礼貌的色彩,但有网友坦言很难摆脱这种网络语言表达的“习惯”。对此,微信官方还特意公开回应了这一现象,更是引发全网热议。
观点一
有助于弥补非言语线索的缺失
“微信文字讨好症”最初由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提出,指的是在使用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交流时,通过添加语气词、使用表情符号以及调整语句结构等方式,以营造出更加友善、轻松的交流氛围。这一行为背后的动机多种多样,既有出于礼貌和尊重的考虑,也有避免冲突和误解的意图。
有91.8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文字讨好症”的行为。其中,在与同事、客户甚至是不太熟悉的朋友交流时,他们会刻意采用这种“讨好式”的表达方式。
职场新人小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她在工作中经常会将简单的“知道”改成“知悉啦”或“了解哦”,并配上笑脸符号,以此来缓和语气,减少因文字表达不当可能导致的误会。她认为,虽然这样做可能会增加一点沟通成本,但长远来看,有助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以“淘宝客服体”为例的一类网络文体,更是将“文字讨好”发挥到淋漓尽致。其特点是在每句话末尾加上尊称或者很多斜线等附属符号,大量的语气助词也被加以运用,试图以这样的方式拉近距离,同时增加点击率。
在上述受访者看来,线上交流缺乏面对面交流中的非言语线索,如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因此文字就成了传递情感的主要载体。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增加一些语气词或表情符号可以帮助弥补这一缺失。
观点二
推动语言使用边界的扩展
“微信文字讨好症第一批受害者出现了”等词条登上热搜,微信官方也公开表示,这是传递自我友好态度的方式,在此过程中,语言形式远大于意思。
微信解释称,在社交媒体时代,当我们回到微信聊天框,线上交流双方都是虚拟在场,语言成为判断对方态度与情绪的主要方式,语言通胀和文字讨好也成为大家无法当面通过肢体和语调等传达情感的补充表达方式。
通过夸张、重复与堆叠,文字由单一的“可读性”变为了“可感性”,它不仅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字交流模式,还将语言表达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从单纯的信息传递工具转变为能够承载情感、态度乃至个性表达的媒介。与此同时,也催生出众多反映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新词汇与表达方式,推动了语言使用边界的扩展。
比如各类表情符号(emoji)及网络用语开始大量涌现,并迅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哈哈”、“嘿嘿”等短语常用于表达幽默或轻松的心情;“囧”字则用来形容尴尬或无奈的情形;除了表情符号之外,缩略语也是“文字讨好症”影响下的产物之一。像“yyds”(永远的神)、“u1s1”(有一说一)等短语已经成为年轻一代交流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简洁明了,还能迅速抓住对方注意力,使得对话变得更加活泼有趣。
因此,有观点认为,“文字讨好症”不仅没有削弱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基本功能,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其表达范围与深度。它促使人们更加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鼓励大家勇于尝试新奇有趣的表达方式,从而为网络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观点三
或增加额外的情绪劳动
尽管有观点认为,“文字讨好症”有助于促进线上交流中的友好态度和相互尊重;另一方面,也有观点指出,这已经成为职场中的一种额外负担,即“情绪劳动”。
有不少职场人反应,在线上聊天中,为了维持和谐的关系,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进行这种情绪管理。小陈是一名职场新人,在一家名企担任市场营销助理。由于工作性质需要频繁与其他部门及外部合作伙伴进行沟通,小陈发现自己不得不在每次发送信息时都要精心设计每一句话,确保既礼貌又不显得过于生硬。比如,在询问对方是否方便接听电话时,他会这样写道:“您好,不知道您现在是否有空,方便的话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
起初,小陈觉得这样做可以让自己看起来更加专业和礼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这种“讨好式”的交流方式实际上占用了大量的工作时间,并且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有时候为了想出一句既得体又能准确传达信息的话,我会反复修改好几遍。”小陈坦言,“这让我感到非常疲惫。”
一位在上海从事广告工作的张女士也表示,她所在的行业中,几乎所有人都习惯了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日常沟通,“无论是内部团队协作还是与客户对接,大家都会想方设法用上这些小技巧。”
针对此类现象,有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表示,这种所谓的“微信文字讨好症”实际上属于情绪劳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情绪劳动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他人的期望,而不得不表现出与其真实情感不符的行为。”该专家解释说,“在当今这个高度依赖电子通讯工具的职场环境中,员工往往需要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辞举止来适应外界期待,而这无疑会消耗大量精力。”
此外,心理学家也指出了长期从事情绪劳动可能给个人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总是担心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不够好,那么很可能会导致焦虑、抑郁等问题。”
观点四
用AI手段改善职场沟通体验
面对“微信文字讨好症”引发的广泛讨论,作为平台方的微信也给出了回应。微信官方表示,这种现象反映出用户对于创造友好交流环境的需求,同时也强调了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适度原则,避免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实质内容。
评论区有部分网友呼吁,为了帮助职场人应对如今社交媒体广泛应用下的工作环境,避免额外的情绪劳动,并提高沟通效率,可以通过AI的技术和应用发挥作用。
事实上,这确实是一个可行的方法。记者搜索了解到,目前国外已有一些通讯软件和插件利用AI算法分析用户的聊天记录,根据上下文智能推荐适合当前对话场景的表情符号或语气词。例如,用户在输入一段文字之后,系统会自动显示出几个相关的表情图标供选择,这样可以快速丰富信息的情感色彩,而无需用户手动寻找或创造。
同时,据悉,微信团队也正在探索开发更多辅助工具,如智能推荐表情、自动检测语气等功能,意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促进健康良性的社交生态建设。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通过智能化推荐、情绪识别等多种方式,未来或许会出现更多创新性的应用和服务,进一步改善职场沟通体验。
90后观点
别让“文字讨好症”成为社交精神内耗
一项调研数据显示,有92.24%的受访者都表示自己遇到过有“文字讨好症”的交流对象;91.8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文字讨好症”的行为。笔者认为,“文字讨好”引发争议,关键在于“讨好”二字的消极含义。
在网上聊天时,人们常常把一些文字变得“柔和”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单纯的文字表达,有时候会给人一种语义模糊的感觉,而语气词和表情包的运用,则可以更加清晰准确地进行意思表达,给人一种很礼貌的感觉。而这背后需要正视的是,“文字讨好症”不是真的“讨好”,只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达。
因此,笔者认为,职场人的社交表达大可不必为“文字讨好症”所累,让社交成为一种精神内耗,悦人悦己才应是最佳状态。让别人好,自己不好,会导致内耗;自己好,别人不好,沟通也难以进行下去。只有达成“别人好+自己好”的双赢效果,社交才能行稳致远。
70后观点
有效交流的基础还是倾听
微信交流时,附加上表情,笔者认为这是必要的举措。
因为在人际交往中,难免有冲突或者意见相左的时候。除非有非常高地驾驭文字的能力,否则在交流中添加一些符号,可以起到尽量避免直接表达不同意见或负面反馈的作用,即使有不满也会以这种方式委婉地表示出来。
但是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的交流,笔者建议还是能够直接清晰地用文字来表达,以免信息或意思传达的失误。
与此同时,笔者认为,任何交流的前提都是开诚布公地、以倾听为基础的,所以实际上交流的基础是双方互相了解情况,再做出有效的沟通。否则有再高的文字技巧或者再完美的表情包,可能也是徒劳。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