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是“金三银四”的就业季,却因为“大学生就业难”而登上了话题榜。部分大学生将找不到工作归结为:我都读了大学了,怎么能找这样的工作。
网络上也出现了所谓的“孔乙己”现象,即大学生成为了不愿意脱下长衫的读书人。一时之间,学历似乎成为了部分大学生就业路上的“绊脚石”。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今年,上海202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就将达到23.6万人,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同期增加了0.9万人,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更是达到了1158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人数,不可否认,工作不好找确实是客观存在的情况。
但这并非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所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近日就曾发布最新数据称,2023年上海将确保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5万个以上。其中,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将被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来考虑。这与23.6万人的上海202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岗位供应量远大于需求量。
因此,“大学生就业难”不全是岗位供需的数量矛盾,更多体现为岗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对此,我们首先建议学生在大学时代提前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大学四年是对自己未来人生规划最重要的四年,应该基本明确自己未来想要发展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如若觉得自己所学内容还不够,那还能有计划性地再通过考研、读博来进一步充实,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延缓自己就业的一种途径。也可以通过学校提供的二本、二专的学习途径,拓宽知识面,跳出原先第一专业的局限性。
其次,建议在踏入就业市场时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部分大学生对于就业市场有着自己独有的“生物链”视角,不坐办公室的不去、要经常出差的不干、要被人差遣的不做……如此一来失去了众多就业机会。要知道,很多身居关键岗位、高薪高位的优秀人士都是拥有非常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的。
其三,调整对工资的期望值,优先积累工作经验。很多学生在毕业前都有着自己预期的薪资。其实,刚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们,起步工资待遇普遍都不是很高,但不应该拘泥在眼前的短期利益上。倘若这个岗位平台能够给自己提供良好的工作经历,其实也是一笔隐形财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将拥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加薪只是时间问题。
其四,提高学校专业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不少大学生在踏入就业招聘市场时发现,虽然自己的简历上写着“大学本科”几个字,但所学的专业和课程却不是当今就业市场上所需要的。有学生就在网络平台坦言,大学毕业后,发现自己所学的东西都是可以被迅速取代的,甚至不用读大学也一样能够掌握,直言“竞争力太差”。
面对学生在这方面的困惑和焦虑,学校在设置学科专业时应该更加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当下专业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众所周知,每间隔一段时间,国家教育部门都会主动淘汰一批已经不适合再开设的大学专业,但相较现在就业市场竞争之激烈、就业结构变化之巨大,学科调整的速度如若不相应提速,势必会造成“一边招生一边难就业”的矛盾愈发突出。
总而言之,“大学毕业”不应成为大学生就业路上的“绊脚石”。毕竟,学历体现了曾经的学习能力。祝愿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路上充分发挥学习能力的优势,真正做到终身学习、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