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10年全职宝妈的刘敏,终于有了自己的事业。今年7月,她正式加入美团优选成为一名社区团购团长。短短十天之内,刘敏就建立了370人的用户群,日均营业额在1000元左右。
刘敏的故事,正是当下新就业形态的缩影。9月15日,美团研究院发布《生活服务业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势》指出,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大批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岗位,正帮助从业者持续拓宽收入来源和成长边界。在发挥“就业蓄水池”作用同时,新就业形态也成为许多人“副业创新”的沃土。
90后占灵活就业从业者超六成
逾4成月收入超5000元
报告显示,生活服务业灵活就业从业者以20-35岁的青年人为主,该年龄段从业者的占比高达82.2%。
报告指出,生活服务业灵活就业从业者的平均月收入约5062元、平均年收入为60732元,略高于2019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53604元。从收入分布看,42.8%的灵活就业从业者月收入高于5000元。其中,月收入高于10000元的从业者占比达9.6%。
与此同时,灵活就业收入方式多样,其中按次收费、按单量收费占比最高,达到54.4%,这种多劳多得的方式赋予了从业者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平时接触的客人比较多,心态和视野会更开阔,不会像一直呆在家时那么封闭。”社区团购工作不仅提升了刘敏的收入,也因时间灵活而让她可以兼顾家庭。目前,刘敏的团购用户群人数仍在持续增长中,为了进一步扩大业务,她专门开设了一个储藏室用来收发货。
今年43岁的陈进喜也颇有同感,“共享电单车换电员的工作,早晚高峰忙一点,中间可以适当放松,不像工厂工作那样需要时刻紧绷着神经。”陈进喜来昆明打工两三年了,收入一直不太稳定,最低时候月收入只有2000元。今年7月,他开始在美团电单车业务从事换电员工作。工作两个多月,平均月收入达到了6000多元。
就业容量大、进出门槛低、收入可观……灵活就业日益成为特殊时期稳就业的“蓄水池”。人社部数据显示,中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已达到2亿左右,涉及岗位类型众多。从线上菜场买手、社区团购团长,到共享电单车换电员、独立密室设计师,这些工作在生活服务业一线的灵活就业从业者,正通过奋斗守护着各自的生计和梦想。
拓宽成长边界
两成灵活就业从业者未来打算自主创业
报告指出,在对未来的发展规划上,因为灵活就业具有收入方式灵活、工作时间灵活等特性,56.8%的从业者仍打算继续从事灵活就业或创业。其中,20.0%的从业者因从事灵活就业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能力,打算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拓展收入之余,从业者也非常看重通过灵活就业向多方输出自己的特长、技能,以拓宽成长边界。报告显示,32.1%从业者选择灵活就业是为了锻炼能力、拓宽路子;29.5%希望通过自由职业最大化发挥才能。
岑泽南曾是深圳一个活动策划公司的创始人。今年一场疫情,他关了公司、劝退了员工,加入美团买菜成为一名“菜场买手”。试了一个月,岑泽南发现在去掉人力、进价成本后,居然赚了3万元。“眼下我已经不打算换行业了,买菜更让我有安全感,赚的还比以前都要多”,他表示。
消费回暖
超4成商户拟增加灵活就业岗位
美团研究院问卷调查显示,随着消费复苏,41.0%的商户计划在疫情后增加灵活就业岗位。55.2%的生活服务业商户有灵活用工需求。根据调查样本进行推算,目前我国生活服务业商户灵活用工需求比例约为12.8%,这意味着一家10人小店中便有1人为灵活就业。
报告指出,灵活用工将碎片化的时间和碎片化的任务集合起来,大大降低了餐厅外卖运营师、酒店收益管理师等高技能人才的用工门槛,增加了人才的可获得性。
部分从业者更是借此成立了提供外卖运营、酒店收益管理等咨询服务工作室,以自身技能帮助更多商户提高数字化运营水平,自身也从就业走向创业,获得更高收益。
与此同时,为了促进生活服务业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知识技能提升,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近几年美团陆续面向餐饮、酒旅、美业等各类生活服务业商户和从业者开展培训,并于去年10月成立美团大学,涵盖餐饮、外卖、美业、酒旅等多个生活服务品类,致力于成为生活服务业数字化人才的大本营。今年以来,美团大学开发了2000多门课程,为超过600万人提供了线上培训。
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多次提出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多渠道灵活就业。报告建议,政府、行业、院校和互联网平台共同努力,加大对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从业者的培训力度;制定更积极的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支持政策,保障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大力发展新业态,创造更多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