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体验|一个动作一小时要磨上百遍,“毛孩子”放弃私教改加夜班!上海杂技团三伏天锤炼“真功夫”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4-07-23 12:25

摘要: 炎炎夏日,申城一片“高烧”,在这个传统的歇夏时节,上海杂技团的演员们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

炎炎夏日,申城一片“高烧”,在这个传统的歇夏时节,上海杂技团的演员们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刚刚结束《战上海》的全国巡演,大本营里《欢乐马戏》又接踵而至,即将踏上文化润疆之路的《天山雪》也迎来了新一轮复排。练功房成了这个盛夏最热闹的地方,巩固基本功、打磨新技巧、挑战高难度,上海杂技人通过多种方式争分夺秒给自己“充电”,为下半年的演出积蓄能量。


为什么“夏练三伏”?

强基础、上难度还不易受伤


王怀甫是团里的老人了,11岁开始学习杂技,15岁进入上海杂技团,如今不惑之年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对于“夏练三伏”的意义,他比任何人都更加清楚。“传统舞台上的演员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师父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无论是文戏还是武戏,演员的功绝对不能停。对杂技演员而言,练功更是一年365天都要做的事。”


为什么特别强调“夏练三伏”?王怀甫的经验是,三伏天虽然天气炎热容易出汗,但相对的人体关节、韧带、肌肉与其他季节相比也会更为舒展,不易受伤,因此是提高自身技巧难度的好时机。再加上夏天白昼较长,可以适当延长训练时间,对演员巩固基础也有良好效果。


上海杂技团练功房里,演员们正在练习蹬鼓。劳动报记者马亚会 摄影


因此,每年进入七月,上海杂技团的排练厅里都比平日更加热闹。从空竹、蹬鼓、滚环,到顶技、抖杠、软梯,训练内容几乎“全覆盖”,有些演员还会拎出平日演出时很少涉及的短板,进行有针对性的拾遗补漏。


入行到登台走了十年

一个动作一节课要磨上百遍


记者探班当天,上海杂技团的圆形练功房格外“抢手”。《天山雪》剧组的演员们根据节目被划分为了多个小组,每个节目的训练时间大概一个小时,到点了就得把场地让给其他人。下午1点,午餐时间刚过,三个小姑娘马不停蹄地推着黑色大梁自行车走进了排练厅,开始打磨第二幕“光荣花”里的集体车技。“走、起、下!”伴随着简单的口令,一个站立车架上快速绕场环行的动作,姑娘们重复了上百遍,额头上渗出豆大的汗珠,大家却不舍得浪费一分一秒。


隔壁的体能房里同样进入了“战斗”模式。作为《战上海》里第二代江华的扮演者,“00后”新秀王佳俊正在通过绸吊锻炼自己的上肢力量。“这是我2019年进团后参演的第一部作品,除了爬杆在学校里练过,其他动作都得从零学起。尤其是剧中一段高难度双人绸吊,是上海杂技团的看家绝活,到我手上可不能掉链子。”


而这个夏天过后,《天山雪》也将踏上文化润疆之路,王佳俊承担的又是其中最惊险刺激的“秋千荡人”。这个节目需要两位演员分别用各自双腿倒挂在两个相距十数米的大秋千上,第三位演员要从其中一人身上空翻飞荡到另一个秋千上,秋千的摆幅、频率每一次都是未知数,三人的配合须天衣无缝。每每演出,观众在台下看得胆战心惊,台上的王佳俊不仅要完成技巧,还得诠释好角色。


《天山雪》剧组演员正在练习车技。劳动报记者马亚会 摄影


“每个动作都要练扎实,达到最完美的状态才谈得上表演层面。这对演员的基本功要求极高,而基本功又需要强大体能做支撑。”意识到这一点后,几周前,王佳俊早早启动了自己的夏训计划。“练功房的时间被排满了,就利用碎片化时间‘充电’;彩排前调试设备灯光的间隙,在后台做几组引体向上;去外地巡演时,到酒店健身房里练一练双杠臂屈伸。”甚至剧场的走廊、家里的阳台,处处都他的练功场。


虽然刚满21岁,可从入门到登台,王佳俊走了整整十年时间,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他深有体会。“杂技演员要靠自己的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是高危行业,容错率极低。”心甘情愿下苦功夫、笨功夫,就是为了锤炼出真功夫,险中求稳。


从杂技秀到杂技剧

40岁老将不惧挑战期待新飞跃


对王怀甫这样的“老将”来说,到了40岁的年纪还能在舞台上“飞来飞去”,更加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苦练。尤其因为常年的高强度演出,王怀甫的双腿膝盖都有不同程度的旧伤,这让他的日常身体维护要比年轻时候更费心。加上年纪增长、体能下降,“必须练又伤不起”怎么办?


王怀甫直言不讳,“夏练三伏是有技巧的,练功房里的温度不宜太高,否则容易中暑;但也不能太低,要保证人在运动状态下可以发汗,一般控制在26℃左右。三伏天人的体能消耗本来就大,容易疲劳,所以‘夏练’不会做过多的耐力,主要以技巧为主。”


两位演员在《天山雪》中展现飞杆技艺。受访者供图


这几天,王怀甫在剧场里跟着年轻演员一起练功,去年花了半年时间新练成的“飞杆”是最近打磨的重点。这个技巧需要演员靠手部力量把自己固定在杆上后腾空起飞,化作时针和分针在钟表上转动。看似动作幅度不大,可半个小时下来,演员的身上几乎都是湿哒哒的。有小演员贪凉脱掉了上衣,王怀甫看到后立刻上前叮嘱他换件干爽衣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仅为了长功,学会如何在极寒极热天气下掌控自己的身体、减少伤病隐患,也是重要一课。”


这些,王怀甫已牢记于心。这个夏天,摆在他面前的更大挑战是从杂技秀到杂技剧的飞跃。因为兼任《战上海》和《天山雪》两大剧目的男主角,下半年的演出中,他不仅要完成对连长江华和杂技教练王雪峰的灵活切换,还要从肢体到表演上实现双重突破。于是,白天在练功房里巩固完技术技巧,晚上回到家,王怀甫还会反复观看演出视频,细抠自己的面部表情与呼吸气口,不断揣摩人物的情感。“也许我的身体能力已经回不到过去,但我真正的演艺生涯才刚刚开始。艺无止境!希望通过表演,让自己的舞台生命长久延续下去。”


老虎住进了空调房

“毛孩子”不上私教改加夜班


除了演员们,每年七八月份,兽房里聪明又可爱的老虎、狗熊、海狮们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演出季,上海杂技团品牌剧目《欢乐马戏》登场。驯兽师郑甦告诉记者,《欢乐马戏》常年在演,平时主要集中在周末。进入暑期旺季,来自天南海北的大小朋友们来沪旅游,上海马戏城是他们的重要一站。


驯兽师郑甦正在带领明星狗狗训练。劳动报记者马亚会 摄影


为了把欢乐送给更多市民游客,自7月起,《欢乐马戏》一周六场的演出被排得满满当当,今年还增加了夜场。“天气炎热,动物原本就不太有精神,猛兽更容易烦躁。一般情况下,它们下午4点就要回兽房休息了。”现在工作量加倍,怎么保证这些特殊演员的身体健康和演出状态?


不久前,最怕热的老虎和狗熊陆续住进了凉爽的空调房,马房里也安上了鼓风机,团里还给萌宠们发放了西瓜、冰块等防暑降温“大礼包”。郑甦带教的8只明星小狗,平日里每天上午都有1小时的练功课,如果有谁动作不熟练,驯兽师还会在演出前额外为其增加一节私教。


“但是考虑到最近要‘加夜班’,练功上就要适当减负,毛孩子们休息好了、心情好了,在表演上也会更加兴奋。动物欢了、观众乐了,这正是《欢乐马戏》的创作初衷。”郑甦说。


头图为杂技演员正在练习抖杠。劳动报记者马亚会 摄影


摄 影:马亚会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以上海叙事展现百年油画历史,张充...

8月14日至20日,上海书展如约...

高温体验|一个动作一小时要磨上百...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