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馆8个月后,淮海中路上的上海图书馆回来了!专业画风和服务布局焕然一“新”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发布时间:2022-11-22 18:25

摘要: 总馆将更多担负起专业化服务转型的重任。

在经历了疫情封控和调整之后,闭馆近8个月的淮海路馆终于完成了服务布局的革旧布新,于11月22日重新开放。不过,“新馆”何以为新?“专业”如何有型?劳动报记者前往现场一探究竟。



新的专业画风:更多服务研究型需求


记者发现,与调整前相比,目前少儿服务、视障服务、视听欣赏服务都已搬至上图东馆。而当上图东馆越来越像一个“阅读-文化中心”,淮海路馆已重新定位为“阅读-学习中心”,而更多服务于读者的研究型需求。


据介绍,目前上海图书馆目前拥有5700万册/件馆藏,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可以在本馆获得查阅,读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不同服务区域获取文献或咨询馆员。


面向研究性需求,淮海路馆能够提供多项专业而稳定的解决方式。例如,过去一年虽然长时间闭馆,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依然完成近40000篇/册,剪报服务则不间断提供了近4000期。


作为互联网实体图书馆打造的重要一环,上图则仍向读者提供浩瀚的数字资源检索和下载服务。通过专业服务门户,过去一年里,每天平均有超过8.6万人次读者获取了相关服务。




新的服务布局:一二三楼分区借阅


尽管是时隔8个月后恢复开放的首日,但已经有不少读者闻讯而来。迎接他们的,不仅有门前广场上写有“欢迎您”的巨幅海报,还有熟悉的书桌和图书们。不过,令读者感到惊喜和意外的是,在借阅时又有了新的变化和体验。


淮海路馆经调整后,形成了新的服务布局:一楼是参考借阅区,由综合阅览室、参考图书室、研修室、典藏文献阅览室、综合出纳台、小鸽子知识导航站等构成,提供参考文献借阅服务,拥有座位410个。


二楼是普通借阅区,由科技图书室、社科图书室、报纸杂志室组成,提供“一卡通”中文书刊借阅和报纸阅览,拥有座位254个。


三楼是期刊阅览/文献服务区,由中文科技期刊阅览室、中文社科期刊阅览室、外文科技期刊阅览室、外文社科期刊阅览室、科研服务站、特种文献服务点等构成,提供中外文期刊、特种文献阅览和个性化文献服务,拥有座位345个。


四楼则为临时办公区,据馆方工作人员介绍,由于馆舍整修改造的关系,原四楼阅览区已调整为过渡办公区,暂不对公众开放。



新的开放时间表:周日闭馆,9点开馆


熟悉上海图书馆的读者还记得,早在上世纪90年代淮海路馆开馆之初,上图便在国内率先提出了“365天天天开馆”的服务承诺,但由于维护需求不断积累和新冠疫情影响,自2020年开始改为周一闭馆。


记者了解到,本次重开后,本馆将施行周日闭馆政策,以便与周一闭馆的东馆进行错时修整,确保读者每一天至少能走进上图的一个馆。此外,需要提醒读者特别注意,本馆每天的开馆时间也将与东馆同步,设置为早上9点。


“随着上图东馆的建成开放,淮海路馆作为研究型公共图书馆的总馆,将更多担负起专业化服务转型的重任。本次调整后的重启,是图情服务体系重构、服务范式转型的一次探索,是本馆专业化转型的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上海图书馆负责人表示,“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坚持打造一个用数字化赋能、用专业体系来架构、研究与服务融合、线上与线下并重的多元化专业服务新场景,不断从“在线”与“在场”两个层面建构上图知识服务的新形态和新能力。”


摄 影:颜筱依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心影弦吟》《暗香·动心弦》等书...

新华传媒“申学课堂”首次亮相20...

上海广播电视台公益团队举办无障碍...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