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离职(倾向)监测系统”火上热搜,有网友称因上班时间浏览了招聘网站,被公司通过行为感知系统分析所得结论裁员(该网友表示此前并不知情该系统存在)。
据悉,该系统通过收集、使用员工上网数据,可对企业员工进行离职倾向分析、评级,评价词汇包含“高危”“疑似”“可疑”等。此前不少关于公司内网监控越界,涉及侵犯员工隐私事件频频曝光。《人物》杂志日前一篇报道《大厂监控风云》,聚焦时下泛滥的内网监控。那么,对于员工来说,内网监控改变了什么?侵犯了什么?对未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期劳权周刊对此现象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离职倾向监测系统已暂时下架
事件的起因来自一位员工的爆料。他向媒体讲述自己“被炒”经历,怀疑自己被一项名为“离职倾向分析”系统监控了。根据其曝光的一张后台截图显示,通过该系统,公司可查看有离职倾向员工的详细情况,例如,某员工访问求职网站23次,投递简历9次,含关键词的聊天记录254次。
事实上,这类员工行为监测系统早已投放市场并被众多公司采购使用。公开资料显示,爆料中提到的供应商“深信服行为感知系统BA”最早发布于2016年,2018年申请了专利。
根据查询可以发现,这款系统的主要卖点是通过数据分析帮助客户充分发挥数据价值,实现上网的可视化管理,提前洞察风险行为。
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卖点则成了具体的监控行为:管理者可以从后台查看员工上网记录,直接从数据了解不同员工在什么时间段做了什么。聊天、看视频、购物、炒股甚至上了什么招聘网站,发送了哪些关键词,都可以被清晰地查看到。
在引发巨大争议后,目前深信服网站上已经无法检索到该系统。其董秘蒋文光曾表示,行为感知系统的重点是泄密追踪,离职倾向分析只是其中一项很细小的功能。此外,不少使用该系统的公司回应称,这款产品经过公安部门备案,是被允许存在的。
国美“反摸鱼”系统也曾遭热议
无独有偶,对于员工的内网监控,其实很多大型企业都在使用。去年国美的“反摸鱼”系统也引发争议。
当时,国美总部针对非工作流量信息进行统计排查后,发现部分员工在工作区域内占用公司公共网络资源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宜,如:玩电脑游戏、上网聊天、听音乐等。什么部门、什么员工、看了多久视频、用了多少流量,从通报上看得一清二楚。
国美根据公司规定,对11名“摸鱼”的员工(包括一名外包)进行了通报和相应处罚。事件发酵后,国美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该文件确实存在。
上周,《人物》杂志采写了一篇报道《大厂监控风云》,引发一波刷屏热潮。文章披露: 一家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员工陈柳依隐隐察觉到监控的存在,工作电脑挂在内网上,用外部电脑需要先安装一个VPN登入工作后台,一旦出现问题,技术部门就能调取操作历史。为避免“被监控”,她在内网和别人交流时,尽量避开一些关键词,比如竞争对手公司、业务名称、领导名字等,怕触发报警。
一些关于潜网的猜测正在被验证。面对一份内部技术文档,程序员李望偷偷截屏,他想分享给朋友做技术交流,并不涉及商用。没过多久,IT部门的同事私下找到他,“不要再截图了,这回警告你一次。”
职场“人性化”与“制度化”该如何平衡
随着信息交流的日益便捷,在公司办公时,员工似乎很难彻底把工作和私事分开处理,一旦遇到需要使用公司网络处理私人事务时,这个界限如何界定?公司监控的边界在哪里?通过监控信息来处罚员工,是否合法合规?
从用工管理的角度来看,离职倾向分析系统的使用,在处理员工的方式上确实简单粗暴,这其中非常需要优化完善处理程序。
比如,公司完善建立畅通渠道,倾听职工申诉,工会可以为职工提供相应的帮助。对于确有过错的员工,先警示教育,再通报批评、处罚扣分,如果严重违纪就解除劳动合同,让员工明确知道企业对公共网络空间的监管措施、员工的过错行为,同时给予犯错者改正的机会。
此外,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为订立、履行个人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所必须,或按照依法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和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需,个人信息处理者方可处理个人信息。这些法规也是企业和员工本人需要遵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