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复籊籊,颇异凡草木”。这是白居易咏竹的诗句。竹子俊秀挺拔,青绿丛翠,虚中节外,风骨清朗,其风流潇洒仪态历来为人们爱慕,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赋诗作画吟咏之物。早在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就集于一片竹林之下,喝酒、放歌、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父子是竹子的忠粉。王羲之人称书圣,他在《兰亭集序》中写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更是爱竹成癖,他性情卓尔不群,率性而为,一派名士风流。传说一个雪霁月朗之夜,他兴之所至,连夜乘一叶小舟从会稽山阴溯江而上,前往百里外的剡县,造访隐居在那里的好朋友戴逵。赶到戴逵门前,天已大亮。王子猷到了门前,却不进门,而是转身往回走。人问其故,答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有人说,王徽之(字子猷)其实是听说戴逵门前有一畦修竹,欣赏完雪中修竹风姿,就心满意足了。此事后成为文人墨客传颂的佳话。另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这就是传世名言“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典故。宋代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陆游取东坡句意咏竹:“溪光竹色两相宜,行到溪桥竹更奇。对此莫论无肉瘦,闭门可忍十年饥。”清代郑板桥从小就爱在竹园里赏竹、玩竹,他一生以种竹、吟竹、画竹为乐,传说他“无竹处不入居。”
我也喜欢竹子,并非附庸风雅,只是爱它高耸青翠,能为居室增添几分清净雅致。竹子不娇气,不论寒暑,都能风餐露宿于户外,而竹报平安、节节高升的寓意也美好吉祥。
以前因为家里没有养竹之地,只能心里想想,自二十年前搬进有露台的房子后,就开始圆我的种竹梦了。我在朝北的三楼露台上种了一排紫竹,二楼同样朝北偏西的露台没有三楼的空间大,就种了一大盆凤尾竹。所谓紫竹,是指它的竿为紫色,竿紫叶绿,我和我家先生把买来的竹子种进五只大盆,每盆五六株,隔着面朝马路的露台铁栏杆一字排开,看去扶疏成林,和马路上的梧桐、香樟相映成趣。紫竹每年四五月出笋,尤其是几场春雨后,小笋不断破土而出,光洁如玉的新笋长得极快,不几天就变成一枝枝细长的竹竿,紫竹新笋长成的竹竿是浅绿色的,竹竿从各个角度绽放出嫩绿色的竹叶,如同年轻的生命充满青春活力。越长越高的新竹竿到了第二年会变为淡紫色,逐渐变成深紫色。到了春天又有新笋冒出,长成新竹,当新笋出土时,老枝会变得枯黄。待老叶转黄脱落时,新叶又从枝梢上萌生。全年有好几次这样的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紫竹中夹杂着青竹,衬得紫竹更紫,青竹更绿,像是一盆里种了两种竹子。生长过程中,老竹子会一点点枯萎,此时需要把它们砍去,以便让位于不断长出的新竹。与紫竹不一样,凤尾竹的竹竿是黄绿色的,叶子细而密,呈长线形,宛若柔美纤弱的羽毛,其形态秀丽潇洒,绰约多姿。凤尾竹常让我想起《红楼梦》里翠竹环绕的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幽静雅致。它的笋期晚于紫竹,大概在6月。入夏小笋出土,生机勃勃,长成的幼竿颜色深绿,慢慢变成灰绿或黄绿色。都说竹子忌暴晒,但我家露台,虽是朝北,却偏西,夏天西晒太阳也是很猛的,但不论是紫竹还是凤尾竹都安然无恙,且经冬不凋。
今年夏天酷热,竹子喜湿,浇水不能懈怠。偏偏这时家中有人得了流感,为避免交叉感染,便把三楼的一间卧室做了病人房。这间卧室的南面是阳光房,外面是个种满花草的大露台,要到北面露台去必须穿过卧室。但既然做了病人房,自然不能去露台上为竹子浇水了。偏偏那几天是连续39摄氏度高温,日头高照,竹子十几天没有浇水。家人病好后,我第一时间奔到露台上看那排竹子,只见原本青翠欲滴的竹叶已全部变成了浅褐色,大片枯叶在风中凌乱,看着令人心疼不已。先生说,你看它的枝干还是绿色的,说明还是活着的,会长出来的。于是,依旧天天殷勤浇水,而且浇水量比平时更多。说是草木有情,看来我们的努力感动了竹子。几天后,成片枯叶间居然绽放出一缕缕细碎的绿叶,星星点点的,镶嵌在枯焦的枝叶间,那一刻,我高兴得想哭。心里想说:相伴20年的小伙伴啊!我舍不得你们,你们也舍不得朝夕相伴了20年的家园啊!后来,天气稍微转凉,又下了几场雨,眼见得竹子的绿叶越来越多,枯叶也知趣地落了下来。看着枝头冒出越来越多的新绿,我沉思良久,从竹子身处逆境却不轻易放弃的顽强意志中我似乎悟出了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