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送孩子去建国西路的青少年科技中心参加暑假培训活动,我又得空,于是顺路去泰康路的田子坊走走。一家家烟火气十足的小店热气腾腾地开着,我买了杯咖啡,笃悠悠“荡马路”,体味老辰光……
田子坊创意园区,南临泰康路,北接建国中路,东临思南路,西通瑞金二路。田子坊街区由历史上的法租界行政区、石库门里弄区、里弄工厂区组合而成,其建筑形态反映了这里从近代江南农村到华洋混住社区再到里弄工厂社区的发展脉络。1998年,田子坊开始进行改造,逐步把旧厂房、旧民宅改建成画家工作室、设计室、摄影室、陶艺馆、时装展示厅等,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一大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画家和设计师加盟。
田子坊主要包括泰康路210弄的志成坊、248弄的天成里、274弄的平原坊,以及建国中路155弄的建国坊。这片建筑群应该是建造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的老民居建筑,就单幢来讲是比较普通的,没多大的保存价值。论建造年代,不如大田路斯文里早;论样式,不如威海路王家花园那么豪华精美。但整体上却有着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杂”。在这个面积仅为7公顷的地块里,集中了上海从乡村到租界到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建筑。建筑形式有典型的立帖式江南乡村民居,有上海老石库门里弄建筑,有上海新式里弄,有带西式建筑特点的新里弄建筑,有工业厂房建筑。也许当年,这类建筑在上海遍地皆是,极为普通,但是,随着大量老式建筑不断被拆除,保存得相对完整的田子坊,则愈显得珍贵。
咖啡入口,唇齿留香。记得我曾经看过一本《鲜活的上海弄堂(田子坊)》,老上海情怀浓郁,让人意犹未尽。书中可见城市随着时代变革的缩影,浸润多彩,印象丰盈。当生活同艺术撞击出火花,生动的图片穿透视觉,深沉的文字打动心灵。一个内质深具历史意义的载体,一个包含建筑文化、艺术创意、里坊风貌、时尚购物、休闲美食各种元素的老弄堂,是鲜活的。其灿烂的光华与风情铸就了一个圆融了艺术和生活的海派文化两栖地,难怪能引得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在泰康路274弄,弄口三层建筑立面塑有额坊,上面凸出的文字被凿掉了,其中顶端的建造年份已模糊不清,而三楼窗台下的“平”仍然依稀可见。有位好友曾住过那二楼的前厢房,一色高围墙,石砌的门框,黑漆木门。推开大门便是底层采光、通风的天井。
我认识的摄影家乐老师打小在这里长大,前些年曾经将自家居住的底楼前半间客堂间腾出,经营起视觉艺术工作室,作为展示的窗口、交流的平台。他做起了自己欢喜的事情,一举两得,生活艺术两不误。
他特别喜欢一楼的天井。那时候,他在天井里栽着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墙上布满绿湿的青苔。春秋季节,天井内气温适宜,是小孩子们做功课的场所。冬日雪后,地上的积雪足以堆个小雪人。当时,客堂间的老住户晾晒衣物也在天井里,与弄堂门口色彩斑斓的“万国旗”遥相呼应,妙趣横生。
他说,尽管田子坊石库门里弄的改造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多人还是投“赞成”票。因为正是这一改造,才使这一区域的老石库门里弄焕发出第二个青春。在历史建筑层面,石库门是上海历史民居中的经典,一旦拆光了,总会有种“回不去的故乡”的感觉,田子坊是心中永远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