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肺癌新发病人数超过100万,肺癌一直以来受限于早期诊断率低以及治疗手段有限,且预后差,常被冠上“头号癌症杀手”之名。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癌诊疗中心团队在肺癌的“诊、治、防”上精益求精,通过改进诊疗手段,研发新型诊疗方法,经过多年不断创新,建立起肺癌全程化精准诊疗模式,积极推动成果转化,显著延长了肺癌患者生存时间。团队创建的肺癌微创治疗体系及关键技术、肺癌精准诊疗关键技术研究分别荣获2018年(第二完成单位)和2019年(第一完成单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精准全面,延长患者生命
晚期肺癌患者占总体肺癌人群的60%以上,既往接受均一治疗方案,5年生存率不足5%,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高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的关键突破点。因此,提高肺癌分子检测水平、优化肺癌晚期的精准治疗策略和全程管理路径,是改善肺癌整体预后的关键。
面对肺癌分子特征的复杂性,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癌诊疗中心团队在国内率先建立晚期肺癌分子检测平台,建立我国肺癌分子图谱,形成分子分型指导下的精准治疗模式。同时,基于分子图谱,团队牵头多个国际、国内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临床研究,改写了我国肺癌诊疗指南。“在过去20年,晚期肺癌患者经历了从靶向治疗到抗血管再到免疫治疗的时代,第一代靶向治疗,将化疗的患者平均存活10个月延长到近21个月左右。”肺科医院肿瘤科行政主任、肺癌诊疗中心核心成员任胜祥说道,如今第三代靶向治疗药物,又将患者生存年限延长到3至4年,靶向治疗研究,显著提高了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他还强调,对于不适合靶向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该中心牵头的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临床研究显示,近31.2%的晚期病人能够存活5年时间,真正实现了整体晚期肺癌患者慢病化。
肿瘤内科医生除了使用药物抗击肿瘤外,也一直探索新的治疗模式,消融治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一些高龄合并基础病患者查出早期肺部肿瘤,因由于肺功能或心功能差,不能耐受手术,临床上也会采用消融治疗模式。”任胜祥举例道,手术中,医生将穿刺针按照设定好的线路进入体内,精准抵达靶区位置,通过低温-196℃或高温90℃至100℃,精准消灭肿瘤细胞,达到与手术类似的清除肿瘤的目的。
上海市肺科医院党委书记、胸外科学科带头人陈昶介绍,肺癌诊疗中心的诊疗速度也创造了“中国速度”,晚期肺癌从入院到确定治疗方案只需要4天,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赞誉,多次接受一带一路国家的参访学习。这背后更离不开中心团队精准的专业分工和全程覆盖——肿瘤科、病理科、外科等多科室齐心协力书写着一个个生命奇迹。如今,医院放疗方面实现了三维适形、调强适形、呼吸门控、立体定位放射、超旋刀治疗等新兴外科技术的不断更新;全身抗肿瘤治疗实现了化疗、抗血管、靶向、免疫治疗向双抗类药物和ADC类药物的扩展;诊断设施也从气道、经皮途径向血液、呼吸道气体延伸和人工智能方向发展,同时介入诊断和治疗也发展迅猛。
智能微创,实现更多不可能
一位60岁男性患者,去年2月确诊右肺上叶恶性肿瘤,肿瘤较大,侵犯多处肺内大血管及大气道,并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若直接手术风险较大且预后不好。经过医院多学科会诊,制定细致的肿瘤治疗及围术期支持方案。患者先接受3周期的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由胸外科制定手术方案。医院胸外科主任、肺癌诊疗中心核心成员赵德平介绍,手术的一大难点是必须要做部分气管的切除并成型,医学上称为气管的袖式切除手术,如同衣服的袖子一样,将有问题的一圈袖子切下来,然后将切除组织的上下两部分进行吻合,这种手术是胸外科比较难的一种手术方式。团队成员通过机器人辅助单孔,进行右肺上叶肺叶袖式切除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第二天便可以下床自如活动,术后第四天复查胸片无异常,拔管出院,至今预后良好。
从开胸、三孔、二孔、单孔胸腔镜到向机器人单孔手术迈进,医院肺癌诊疗中心推进外科技术迭代进步。以前患者做肿瘤切除手术,有时需要在胸部切20多公分的伤口,必要时还会切断肋骨,创伤很大。如今随着胸腔镜和机器人外科手术技术的普及,通过几厘米长的小切口,就可以完成一台复杂的肺肿瘤切除手术。“医院有一台进口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又在国内率先引进国产机器人,每月仅机器人手术就达到120多台。”赵德平说,当肺部肿瘤侵犯主支气管及肺部大血管时,往往需要进行气管、血管重建,手术复杂、难度高,在机器人的帮助下,胸外科手术更精细微创,实现精准识别,精准确定切除位置和体积。
3年前,一位50岁的女性经体检发现左肺上叶一枚5mm混合密度磨玻璃结节,期间间断随访,结节逐渐增大至12mm。赵德平介绍,患者饱受疾病带来的焦虑困扰,于是决定手术。该肺段切除术的难点在于,肺段支气管、段血管变异繁多,且肺段血管较为纤细,游离时要小心谨慎;复杂肺段切除术需要处理多个段间平面。达芬奇机器人又一次与医生默契配合,帮助主刀医生经单孔完成左肺上叶亚肺段切除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比较灵活,可以270度旋转,视野立体,放大倍数更高,能够完整、精准切除目标病灶,最大程度保留正常功能的肺组织,帮助病人快速康复。”赵德平解释道。
创新突破,成为行业标杆
“随着技术发展,不同术式对手术器械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中心团队经常会对器械做一些改进,甚至是创新研发新器械,以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效率。”赵德平介绍。近年来,中心团队创造性推出单孔胸腔镜肺癌微创手术,还自主研发“上海肺科”单孔/剑突下单孔手术器械包,应用于全球数百家医院,世界顶级手术器械制造商主动寻求合作并向国际推广;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孔胸腔镜肺牵拉器,获得上海市优秀发明银奖,已有15个国家购买相关单孔手术器械。
“如今体检中查出肺部磨玻璃、结节的人很多,大家对此很关注。几年前,医院肺癌诊疗中心牵头制定了关于磨玻璃结节的手术指南,如何随访,如何检查,手术的标准是什么,都有非常详细的标准。”赵德平介绍,有些患者不要急于手术,有些手术不要切太多,有些患者不能过度治疗或者是延缓治疗,指南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达成共识,让患者得到最大获益。
近年来,医院肺癌诊疗中心团队牵头多个国际多中心、国内多中心开展临床研究,创建新的治疗模式,相关成果被写入国际指南19次,被写入国内指南45次,诊疗方法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进行应用,成为行业的标杆。团队牵头制定国际共识1次,牵头制定国内指南及专家共识28次,并将诊疗指南进行全国巡讲,实现我国肺癌诊疗的同质化。中心团队创建并全球推广肺部微创手术体系,也吸引了大批外籍学员到肺癌诊疗中心学习,近10年来院学习的外籍学员超1000人次,来自世界95个国家和地区;中心团队还与多个国际组织合作,通过培训基地及直播推广,在20个国家进行胸外科手术教学。
接诊患者体量大、微创应用广、诊疗方法全、诊疗时间快、改写指南多、国外学员多……千锤淬火,百炼成钢。陈昶表示,肺科医院肺癌诊疗中心是能提供最全肺癌诊疗方法的临床中心之一,有一支享誉国内外的肺癌诊治先锋部队,团队将继续以锐意进取的职业精神和素养,继续围绕癌症防治领域的关键问题持续攻关,以技术创新为健康中国和制造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