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睛”益求精,点亮光明!2024年全国工人先锋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团队风采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慧 发布时间:2024-05-17 09:38

摘要: 在范先群院士的引领下,九院眼科团队始终把患者需求与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涵养“睛”益求精的文化品牌。

他们是光明使者,团队共有146人,年门诊量超过26万人次,年手术量逾3万人次,全国各地的复杂疑难眼病患者慕名而来,他们妙手匠心,如琢如磨;


他们是攀登者,瞄准眼眶病、眼肿瘤临床难题,创立精准微创眼眶病手术治疗新模式和眼恶性肿瘤诊疗新技术,敢为人先,追逐光明;


他们是爱心天使,探索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成立关爱基金,资助300余位患儿重获光明……


他们,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团队。2024年,获“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眼科主任傅瑶表示,在范先群院士的引领下,团队始终把患者需求与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将“睛”湛手术、热衷公“益”、创新“求”索、“精”诚团结,融入医教研中,涵养“睛”益求精的文化品牌。未来,将继续打造以眼眶病眼肿瘤为特色,眼表角膜病、玻璃体视网膜病、青光眼、白内障、眼视光和小儿眼科等亚专业全面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性研究型学科。同时,专注眼部疾病的前沿基础研究和新药新器械临床研究,医路追光,守护光明。


范先群院士(左四)和九院眼科团队部分核心成员

“睛”湛手术聚焦疑难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眼眶就是呵护它们的“家”,一旦“家”发生骨折、损坏,则将造成眼球塌陷、移位,导致视神经损伤、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可是,手术修复 “家”的道路困难重重,既要精准地重建缺损,又不能碰伤眼球,更不能损伤周边血管神经,长期以来眼眶病治疗让不少医生望而却步。


“我们要看别人看不了的病,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范先群院士说。他带领团队将“视觉生理”与“整复外科”有机结合,创新精准微创的眼眶病手术治疗模式:术前,基于自主研发的数字化眼眶手术设计平台,将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融合设计,精确规划每一个手术步骤;术中,在内镜导航系统的精准制导下,实现手术器械和病灶的实时定位;术后,将复查影像资料和手术数字化设计配准比对,做到手术全流程的可量化、可追溯。


甲状腺眼病是眼眶病中最常见的病种,患者眼球突出,视力损伤,苦不堪言。一位小提琴演奏家带着舞台照来求诊,照片里的他目光如炬、英俊潇洒,如今却双眼肿胀突出,视力严重下降。他悲伤道,小提琴是他的生命,只有视力和外观都恢复如初、重返舞台,才有活下去的勇气。九院眼科团队实施了精准的眼眶减压手术后,让他重新站上舞台。


“眼眶结构复杂,周边精细血管、视神经密布,手术空间小,难度大,我们与交大合作探索机器人辅助眼眶手术,目前已完成临床前期研究,未来走向临床转化后,将大大提高眼眶外科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傅瑶介绍,团队近年来全方位解析多种眼眶病发病机制和创新疗法,并牵头开展甲状腺眼病、眼眶外伤、先天畸形等多病种的靶向药物和新型修复材料的多中心临床研究,部分创新药物将于明年上市,这将填补国内空白。


团队并不满足于一个个患者的治愈,更希望揭示疑难眼病背后的基因密码,探寻疾病发展的规律。例如,建立眼肿瘤生物样本库和生物数据信息库,通过机制研究、基因分析、药物筛选,寻找基因治疗的靶点,从源头上阻止发病,推动上海乃至全国眼肿瘤专业走向世界、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近5年,团队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60余项,牵头开展国家卫生行业专项基金资助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等11项;以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368篇,牵头制定国内指南和专家共识40项,参与制定国际指南1项,实现成果转化5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


这些项目围绕近视、眼肿瘤眼眶病和视网膜疾病这三个在《“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中的重点眼健康问题,从光感知与视觉细胞发育、视网膜重塑与细胞衰老、微环境稳态与细胞分化三个方面入手,建立眼病精准分型与靶向干预策略,让老百姓获得可及性高的创新药械。


热衷公益用爱发光


“世界上最美的眼睛来自孩子,对患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孩子来说,保生命、保眼睛、保视力,是眼科医生的最高追求。”范先群说。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95%发生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可致盲、致残,甚至致死。“由于病灶位于眼内,初期不易察觉,幼儿即使看不见也不会表达,当他们的眼球出现猫眼征时,往往已是晚期。因此如何早发现、早诊断,给予更精准及时的治疗,是我们一直关注的课题。”范先群表示。


2014年他带领团队牵头联合全国多个视网膜母细胞瘤诊疗中心,开展了长达10年的全球首个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动脉介入化疗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发表于《柳叶刀——儿童青少年健康》。研究表明,眼动脉超选择介入化疗可显著提高视网膜母细胞瘤晚期患者的保眼率。“我们将微导管插入直径不到1毫米的眼动脉,经眼动脉将药物注入肿瘤内,这种介入手术具有高效、微创、并发症少、可反复操作等优点。”范先群解释。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疗漫长而艰苦,除了4至6个月的化疗,患儿还要定期复诊,部分家庭因病致贫,最终放弃治疗。为了给更多孩子带去光明和希望,2017年,团队成立了我国首个视网膜母细胞瘤关爱基金,还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创办“美滋润心”专项基金,不让每一位在九院治疗的患者因为贫困而失去治疗的机会。截至目前,全国有300多个患儿获关爱基金的救助。


2023年6月,九院眼科成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家长志愿者俱乐部,鼓励大家互帮互助,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来自山东的丫丫3岁时被确诊为右眼视网膜母细胞瘤,父母曾因经济负担过重一度想放弃孩子的保眼治疗,在关爱基金救助下,丫丫接受了介入化疗联合玻璃体腔灌注化疗,逐渐康复,现在已是4年级的小学生了。


2017年,九院眼科成立了我国首个视网膜母细胞瘤关爱基金。


传承发展后浪奔涌


在九院眼科,外地转诊过来的复杂疑难病例占住院患者的70%以上,他们中既有各种眼眶病、眼肿瘤患者,也有患特殊眼表角膜疾病和内眼疾病的病人,比如与先天发育异常密切相关的眶面裂、Sturge-Weber综合征、眼眶骨纤维异常增生及成人高致死率的葡萄膜黑色素瘤等。“这些罕见疑难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在九院眼科却是常见病。”傅瑶说,正是由于团队从临床诊疗痛点出发,坚持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相结合,紧盯眼科和视觉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诊疗技术,才吸引众多疑难复杂罕见眼病患者不远万里争相求诊,而这离不开九院眼科各亚专业的人才建设。


团队注重临床亚专业和人才梯队的培养,为学科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良医。近5年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家杰青、优青、青年“长江学者”、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等国家级人才。新增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青年拔尖人才、浦江人才等46人次。每年派遣青年骨干至欧美发达国家学习进修,培养了一大批临床与科研兼修的复合型人才。


九院眼科医生的“卷”是出了名的,医教研全面发展,一个都不能少。在这里,一位合格的眼科医生必须拥有扎实的基础学科知识和过硬的基本临床技能。青年医生在高年资医生带领下,经过高强度与常态化的业务学习、教学查房、实操考核等多种模式历练,眼科诊疗水平不断进阶。“在专培阶段,医生的医教研能力将获得立体化全方位提升:临床上,强化各专业组专病专科门诊的规范化流程建设,形成高年资医生领衔、青年医生为骨干的诊疗团队品牌效应;教学上,突出亚专业疾病特点和团队科研特色,从研究生、本科生教学拓展至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科研上,注重临床问题的提出和科学问题的拆解,时刻紧扣临床需求、服务患者。我们希望涌现更多具备仁爱之心、能够艰苦奋斗,拥有创新意识的后浪,在各亚专业发光发热,为徘徊在黑暗边缘的患者搭起通往光明的桥梁。”傅瑶说。


范先群院士(右一)在做手术。


责任编辑:王慧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