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风采
求,等也。月求,顾名思义就是等月来,而高月求副院长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犹如一轮新月照亮了无数肝病患者的黑夜。初见高月求,戴着眼镜,圆圆的脸上满是和蔼的笑容,让人倍感温暖亲切。说起他与中医结缘的缘由,也如同他的性格一样,简单质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一直都想当医生,因为医生可以治病救人。在我们那个年代,农村的西医并不发达,中医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威望,而且中医当时吸引我的就在于其可以凭借自己的技术解决很多问题,我觉得对我来说这就是当医生的魅力,我想做个有能力的人。”
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高月求师从全国著名肝病专家,上海市名中医王灵台教授,继承了“从肾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结合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特征、免疫特点和中医基本病机,他创新提出了补肾、健脾、利湿为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同感染状态的治则治法,丰富了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理论和方法。
30多年来,高月求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急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及其免疫调控机制研究,谈起中医治疗的好处,他微笑着娓娓道来:“对于乙肝这种难治性疾病,中药配合西药,提高了西药的疗效,主要体现在通过中药的调理,恢复人体的平衡从而调节人体的免疫力。不仅如此,中药还能有效地抗肝纤维化延缓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也可以帮助肝癌患者术后的恢复以及控制复发。同时,中医药对重症患者的治疗也能改善症状,阻断疾病进展,结合西医治疗降低病死率。”
在开展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的过程中,高月求紧扣难点,在科研探索中彰显了中医优势作用环节,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全国12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建立补肾健脾方联合抗病毒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明确了中医药可提高乙肝表面抗原和E抗原的阴转率,且可调控乙肝免疫应答。同时,通过积极开展公益活动,科普宣教来提高慢性肝病公众接受度。作为浦东新区中医文化讲师团讲师,他主编了《慢性肝病“治未病”知识手册》并免费发放给患者及社区居民,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可和赞扬。在高月求的积极倡导下,医院向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申请成立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爱肝一生健康管理中心”,建立完善的慢性肝病个案管理方案,截止到2019年12月管理慢性肝病患者16000余人次,电话宣教2000余人次。
更值得一提的是,高月求还与时俱进地在“海上名医”、“易诊”、“微医”等直播平台上开展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肝硬化、脂肪肝等健康知识的科普宣教直播,平台互动人次达200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公众接受度。
医生要有医术更要将心比心
工作生活中的高月求都是随和且平易近人的,经常乐呵呵的,用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一切,可能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病人也会被他所感染,在治疗过程中也都会积极配合。
在高月求心中,医生要先做到将心比心地为病人考虑,才能获得病人的信任,从而让整个治疗的过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患了肝病的患者,担心自己会传染给其他人,经常有人会患上社交恐惧等心理疾病,谈及这个方面,高月求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医生要设身处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考虑,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要包容,病人心情着急,心理上难免也有些‘病’,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帮助他们一起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高月求为病人考虑这一点不止体现在治疗过程中,作为副院长的他,依旧会在门诊忙碌,但是他却从来不开特需门诊,而只是普通专家门诊,“特需门诊的收费会比普通专家门诊高一些,开销太多,对很多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的病人来说,会有负担,按照指南用药,我在疗效保证的前提下尽量少用辅助性药物,来减轻病人的经济压力。”
“作为医生,我们不仅要治疗生理上的疾病,更要懂得从心理上缓解病人的不良情绪,常言道‘一句话让人跳,一句话让人笑’,对于现在很多年轻医生来说,学会和病患沟通是一项特别重要的技能,只有设身处地替病人着想,才能用真心爱心仁心去面对各种各样的病患。”这是高月求常挂在嘴边的,也是他在教导学生的时候尤其注重的。
名医简介
高月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副院长、临床免疫所所长、细胞免疫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分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肝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温病分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肝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胆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
曾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等人才项目、上海市卫生计生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临床和免疫机制研究, 先后承担 “十一五 ”、“十二五” 、“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等8项国家级课题,承担上海市科委科技支撑、上海市科委临床重点项目、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市“十三五”临床重点专科(中医)项目等30余项课题。 获得科技奖项21项,其中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奖项 9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 项和三等奖 3 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三等奖1项、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共发表论文 147篇,其中 SCI 论文 29篇,总影响因子133.802分。获得国内发明专利 8项,其中授权 4 项,申请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