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分论坛嘉宾访谈丨杨戌雷:用丹心护水,用匠心治水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锐杰 发布时间:2023-07-29 18:25

摘要: 7月29日,由上海市总工会主办的从“上海师傅”到“大国工匠”——第二届大国工匠论坛上海分论坛在北京举行。

7月29日,由上海市总工会主办的从“上海师傅”到“大国工匠”——第二届大国工匠论坛上海分论坛在北京举行。上海分论坛是第二届大国工匠论坛期间设置的5个地方分论坛之一,4位大国工匠将讲述他们的创新故事,展示上海职工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群体形象。


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车间主任杨戌雷讲述了他的故事。


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今天很巧,两位嘉宾和天空有关,两位嘉宾和水有关。


主持人:接下来,让我们有请第四位嘉宾、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车间主任杨戌雷。


主持人:杨师傅好!


杨戌雷:主持人好!


主持人:和神舟天宫、大飞机、LNG船相比,你的工作也许并不显眼,但你的工作又对上海这座城市特别重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吗?


杨戌雷:我们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承担着上海市三分之一的污水处理量,我们一年的污水处理量约11亿立方米,相当于一年处理了82个西湖的水量。


主持人:在党的二十大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特别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环境治理,污水处理尤为重要。能为我们介绍下污水处理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吗?


杨戌雷:确实,从上海污泥处理的发展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十年前,上海污泥处理主要以污泥脱水、土地填埋为主,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就拿我的亲身经历来说,2008年刚到白龙港的时候,当时我们厂里就有污泥填埋场,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办公室的纱窗上密密麻麻的苍蝇,甚至一张嘴,就可以吸进去几个苍蝇,现在已经彻底改变了。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说,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上海不但把垃圾分类做到了最时尚,也在污泥处理中走在了最前面。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杨戌雷:在这十年里,伴随着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像污泥消化、污泥干化、污泥焚烧等工艺被引进、消化、吸收,实现了污泥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转变,特别是污泥的最终产物,不再进行填埋,全部得到资源化利用,成为了建筑材料的原材料,为上海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样板。


主持人:你刚才说你们一年处理了82个西湖水量的污水,这么多的污水,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杨戌雷:我们引进了一些进口的设备,现在回过头来看,确实是非常正确的选择,这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了污泥处理处置这样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这些“洋设备”,也存在水土不服、卡脖子等问题,后来都被我们一一解决了。


主持人:能给我们举举例子吗?


杨戌雷:比如,我们消化沼气冷凝水排放装置,原来采用的是德国进口的人工抽吸泵,就像打气筒,要不停地用脚踩。德国人说,这个地方是防爆区域,不能产生电火花,也就是不能用电器设备。我们没办法,只好每4小时去抽一次水,每次抽水一个半小时,累得大家腰都直不起来,出去一次回来就想躺平。我们开始想办法来改变这个状况。


主持人:你们都想了哪些办法?


杨戌雷: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有个同事说,农村打井水用的手压式抽水器,可以拿来试试。第二天,这个同事就自告奋勇地把家里的抽水器拿到单位里。用来一段时间,腰不酸了,但手酸了,而且每次出去抽水,还是要用这么多时间。


为什么不能用动力源呢?后来我们又想到了引入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一键式地完成自动抽水,过去1个半小时的活,现在五分钟就解决问题。


主持人:工人师傅们的小改小革真了不起。


杨戌雷:类似的问题,我们还碰到过很多。外国人在关键技术上有所保留,但这又极大地倒逼了我们的创新创造。后来外国人后来看到我们这些技术革新,也非常吃惊,直翘大拇指,夸我们中国工人了不起。


主持人:谢谢杨戌雷,为我们分享了一个中国工匠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时,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工人应有的担当和智慧。


摄 影:张锐杰
责任编辑:李佳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丨“云游”大国工匠创新交...

上海分论坛嘉宾访谈丨周琦炜:圆梦...

上海分论坛嘉宾访谈丨张冬伟:摘下...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