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由上海市总工会主办的从“上海师傅”到“大国工匠”——第二届大国工匠论坛上海分论坛在北京举行。上海分论坛是第二届大国工匠论坛期间设置的5个地方分论坛之一,4位大国工匠将讲述他们的创新故事,展示上海职工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群体形象。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围护系统车间电焊二组班组长张冬伟讲述了他的故事。
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第三位嘉宾是和水打交道的,他被认为摘取了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主持人:让我们有请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二部围护系统车间电焊二组班组长张冬伟。
主持人:张师傅好。
张冬伟:主持人好。
主持人:请为我们介绍一下你的成长经历。
张冬伟:作为沪东造船厂技校最后一批包分配的学生,我是2001年进厂的,当时厂里的订单都是比较低端的散货船。我是焊工,和板材打交道,焊制的是17、18毫米,也有20多毫米厚的钢板。现在呢,我们沪东厂造LNG船,我是国家选定的第一批LNG焊工,烧的钢板厚度只有0.7毫米。(拿出焊接的殷瓦钢展示)
主持人:0.7毫米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张冬伟:0.7毫米相当于两个鸡蛋壳的厚度,这个厚度就是我焊接LNG船最核心部件,也就是液货舱围护系统的殷瓦钢的厚度。因为太薄了,焊接时稍有不慎就会烧穿钢板,对焊接质量要求极高。
主持人:据说造船界一直把LNG称为皇冠上的明珠,为什么?
张冬伟:在我们造船界实际上有三颗明珠,第一个是航空母舰,第二个是豪华邮轮,第三个是LNG船。可能大家对前两个比较熟悉,LNG船要相对陌生一些。从功能上说,LNG船可以看作是“海上超级冷冻车”,要在摄氏零下163度的极低温环境下,漂洋过海,运送液化天然气。之所以把它们称作明珠,是因为这三种类型的船建造难度大,综合技术要求高,创造的价值也很大,而且被国外公司掌握核心技术,垄断了市场。
主持人:你们是怎么打破这种垄断的?
张冬伟:中国刚开始承接LNG船的时候,有些技术要借助外力。比如一条LNG船焊缝总长150公里,90%的长度是使用机器自动焊接。当时我们沪东厂没有这个技术能力,只能去国际上购买设备和技术。
不过,这些设备买来以后,还是碰到了许多困难。卖给我们的设备没有图纸,卖给我们的设备培训工厂可以用,但造船车间不好用。虽然最后都逐一克服了,但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差距。我们就跟领导提,坚决地提:这个技术一定要国产化。经过从上到下的各方努力,最终国家立项。
我们集团焊接试验研究所,还把培训研发基地直接搬到我们工厂。一开始总是失败,我们不气馁,终于做成了。今年可以用到实体船上。
主持人:这真的是解决了大问题。通过你的讲述,我们是不是可以做这样的结论,沪东厂如今在自动焊上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
张冬伟:可以这样说。这是我们和集团焊接试验研究所一起合作的成果。以前我们依赖国外企业,现在中国自己也能生产这样的设备,这不仅对我们沪东厂,对中国其他的船厂也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主持人:听说,你的师父是大国工匠,师父的师父也是大国工匠,不过,不管收获多少荣誉,你们三代人始终扎根造船一线,苦练技术,是这样吗?
张冬伟:是的,我的师父叫秦毅,师爷叫张翼飞,他们都是大国工匠。师父和师爷经常对我说,当技术工人,来不得半点浮躁,要沉下心来,钻研技术。本来觉得,我们三代焊匠,薪火相传,应该是把手工焊的学问研究透了,但自动焊让我看到了差距。所以,我把这次在自动焊上的突破,看作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节点。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我会继续扎根一线,学无止境。
主持人:谢谢张冬伟。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上海师傅为典型的中国工人自立自强、自力更生精神,鼓舞和引领了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创新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