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航道治理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就是要以身作则,带领团队这艘大船‘通江达海、创新领航’,逐梦长江口、奋进新航道!”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上航局勘察设研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季岚回顾近30年来躬耕长江口的逐梦历程,坚定地说道。
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因河口“拦门沙”的存在,出海航道的水深长期只能维持在7米,严重限制了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的进出,难以满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需要。“治理长江口,打通拦门沙”是几代水运人的夙愿,长江口深水航道也是季岚30年来奋斗的主战场。
季岚在工作之初就踏上了逐梦的旅途,投身于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这一史无前例的大型复杂河口治理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总共分三期实施,1998年一期工程开工,当年年底我们就遭遇了重大难题。”时任水下地形跟踪分析负责人的季岚回忆说,“12月的测图水深不足7米,比工程前的还浅,有人甚至怀疑工程起了反作用。”为找出问题根源,季岚对多年不同季节的几十张测图资料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得出航道水深变浅是1998年特大洪水作用下河口拦门沙河段自然演变的结果,与相距较远且长度较短的已建建筑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至此,一场风波平息,工程顺利推进。
转眼间来到了2000年5月,一期8.5米水深航道提前7个月贯通。然而,好景不长,更大的难题接踵而至:当年8月开始,一期整治建筑物下口的航道水深不断变浅,挖泥船挖不胜挖,8.5米水深根本维护不住。“我们这些科技工程师要像医生一样,分析病情、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回忆起当年的情形,季岚历历在目。根据现场大量的实测资料,团队在历经数月的分析、计算、试验和论证后,发现问题出在一期整治建筑物的长度不够,没有封堵一条重要窜沟,据此提出了加长建筑物的完善段工程措施,并于2001年6月建设完成。此后,航道水深明显增深,8.5米水深的保障率达到100%。
季岚在一线
有了一期工程的经验,季岚和团队优化了二期工程的总平面布置,10米水深航道的建设总体较为顺利,2006年9月开始向着建成三期12.5米水深航道的总目标进军。然而,尽管集中了所有的挖泥船,航道水深依然没有增深迹象。出师不利并没有挫败季岚,她潜下心来仔细琢磨,这一潜就是两年多,她与团队排摸了所有可能的办法,进行了上百种方案的研究。“最终带着我们冲出迷茫和困惑的,是对传统认识的突破:汊道分流比的减少只是表象,有效流量的增加才是关键。”为此,团队采取了加长丁坝等工程措施,2010年3月12.5米水深航道全线贯通。
2011年5月,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通过了国家竣工验收,季岚始终不忘初心,接续在躬耕长江口的逐梦征程上砥砺奋进,她也因突出的工作业绩,荣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工匠、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30年的科研工作中,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成长和荣誉,更重要的是激励我不断前行、不断逐梦的长江口精神,那就是遇惑不迷信,坚持科学,勇于创新;遇挫不言弃,坚韧不拔,勇于担当,这也是我所理解的科技工程师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