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博士毕业的袁振宇,专业是集成电路和芯片研究方向。然而,毕业后的他转去了医疗行业,加入心脉医疗。在当时,袁振宇坚信,医疗行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如今十五年以后,他感受到的是更大的责任,他坚信,尽善尽美地做好产品,才能拯救更多的人。
“跨专业”加入医疗行业,袁振宇并没有很久的不适——心脉医疗的员工入职后,会接手已上市产品的维护工作,这样一方面能熟悉公司业务,另一方面能摸清现有产品的优劣势。袁振宇边做边学,同时恶补医学、机械、灭菌、有限元、动物实验、病理分析、临床、注册法规等多方面的知识,进入公司一年后,袁振宇开始了他的第一个产品研发——Castor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这款产品在当时的国内,还未有人成功。
主动脉作为人体血液循环的 “高速公路”,难免出现问题。主动脉夹层就是一类很凶险的疾病,发病时,主动脉内膜突然被撕开一个口子,血液进入主动脉壁内,会导致管腔受压,脏器供血不足,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解决办法就是在出现破口的地方植入一枚特殊的“覆膜支架”,可以覆盖住破裂部位,不让血液漏出,恢复正常血流,降低主动脉破裂风险,挽救生命。
Castor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顾名思义就是比传统直管形主动脉覆膜支架多出一个2-4cm的分支,别看只是多一个分支,但利用输送器植入体内精准释放定位的逻辑却完全不同,尤其是在分支导入左锁骨下动脉时的对准工作,需通过同时调整主体和分支导丝结构来解决。正是因为这一难点,研发分支支架的构想虽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人提出,但至今没有产品成功实现。
Castor的研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动物实验猪很难成活,仅前期研发时就做了30多头猪的动物实验,袁振宇和团队反复实验,才将整个支架和输送器的结构设计到比较完美的程度。每每回忆起这段时光,袁振宇都笑称,如果不成功,真的对不起那么多“牺牲”的猪。
历经反反复复思考,一次次分析、一遍遍查找原因,Castor产品和输送器结构设计终得预期结果和突破性进展。在与国际大公司的抢跑中,袁振宇和项目组跑在了最前面。
2013年4月,全球首例分支型支架的植入手术获得成功。在临床跟台时,袁振宇很紧张,生怕出现什么问题,好在前面充分的动物实验和技术验证给了他足够的信心。
虽然产品仅仅多出了2-4cm,但这项从无到有的开创工作,袁振宇和团队投入了9年多的时间研发,终于在2017年获得CFDA注册证,成为世界首个治疗弓部夹层的产品,是目前最先进的、也是第一个涉及主动脉弓病变的微创介入器械,产品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7年上市后,该产品目前累计植入量已超过15000套,近一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救治了一大批主动脉弓部夹层患者的生命。
2022年,袁振宇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近年来,随着业务的深入,袁振宇所获的荣誉越多,他想得也就越多。“这些荣誉是别人对我的期待,也是我自己给自己的动力。”他说,他理解的劳模精神更多体现在:通过自身的劳动,通过带动身边人,去创造更多的价值,还有什么比延长他人生命更有价值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