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翁建和,还是在上海锦江汤臣大酒店的中餐厨房里,他正在和团队同事准备当天食材。这位全国劳模、酒店中餐营运总监仍然穿着那套白色工作服,在灶台旁不知疲倦地忙碌着。时隔9年,记者再一次走进设在中厨房旁的翁建和劳模创新工作室,发现那间不到10平米的工作室里又多了不少“收藏”。
一本证书:记录进博难忘时光
工作室里有一张由锦江集团颁发的第二届进博会荣誉证书,证书上这样写道:每一滴敬业挥洒的汗水都值得被鼓励,每一次无私奉献的时刻都应该被铭记。
2019年11月5日至10日,第二届进博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11月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和平饭店宴请参加进博会的各国元首,当晚,翁建和是厨房的现场总指挥。
翁师傅告诉记者,“为了这次晚宴,我们足足准备了半年时间。”提到国宴上的那道芝士焗蟹粉,他打开了话匣子,“在国宴接待中,我们考虑的不仅是菜肴可口美观,还要将中国文化通过菜肴传递给外宾。”
进博会举办时间恰逢金秋时节,而上海人的秋天怎能少得了大闸蟹?
那么,如何将中国传统食文化融入外宾可以接受的美味佳肴?翁建和与团队成员经过反复商讨,一致决定用芝士搭配,“另外,我们还配了中国人吃蟹专用的黄酒,并在每道芝士蟹粉盘边上点缀了面塑小人‘八解’,这个‘八解’就是传说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经过一次次试吃、一次次改进,最终,当这道蕴含中华文化的芝士蟹粉端上国宴餐桌时,得到了外国元首的一致称赞,翁建和那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下。
一张合影:千里“投喂”抗疫人员
翻开翁建和的工作台账,有一张锦江多位五星级宾馆总厨的合影,这张合影摄于2020年春天,合影那天,翁建和与锦江集团旗下的五星总厨正在锦江饭店落实援鄂上海医护人员“迟到的年夜饭,回家的团圆饭”菜品。而此前,翁建和已经与这支团队多次携手,千里“投喂”远在武汉的援鄂医护人员。
2020年春节前,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上海多家医院的医护人员顾不上与家人吃年夜饭,就匆匆整理行装援鄂抗疫。抗疫一线艰苦而危险,医护人员们忙于工作,常常顾不上吃饭,远离家乡,不少人常会怀念那口小笼包、那碗热腾腾的雪菜肉丝面。
2020年4月2日,锦江国际集团党委下达了“第五批为援鄂医疗队送上家乡味”的任务。翁建和带领团队精心研发、用心制作。他们选择了上海人喜欢的三样家常菜:雪菜肉丝、四喜烤麸、糖醋肋排。“这三款家常菜看似普通,但是要烧出经典、家的味道并不容易。”经过团队的反复讨论与试制,在周庄雪菜、老咸菜、青雪菜三款雪菜原材料中,最终选定了鲜嫩爽口、色泽翠绿的“青雪菜”,再搭配上肉丝、笋丝。
凌晨4点,翁师傅和团队同事们还在厨房里赶制菜肴面点,经过彻夜奋战,他们仅用了两天,就为援鄂队员送去1800份家乡菜,也送去了家乡人民的一片祝福。
一个奖杯:徒弟拿第一最开心!
劳模创新工作室里挂着翁师傅在各项技能比赛中获得的数十块奖牌,台子上还有不少奖杯。翁建和捧起其中一个奖杯对记者说,“这个是我徒弟商瑞文在第五届‘锦江杯’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的金杯,徒弟得了第一名,我最开心!”
今年二十出头的商瑞文从杨浦区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凭着优异的成绩成为翁建和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一员。师从全国劳模,小商坦言“有些压力”,她常会从师傅身上感受到那股认真劲,还有对烹饪的不懈追求。
“我是做中式点心的,中式点心品种多、技能要求高,师傅从不认为点心做合格就过关了,而是一直督促我们要创新。”她告诉记者,“比如现在是秋天,我们想到在上海人喜欢吃的芋艿上做文章,就设计了一道桂花红糖芋艿,红糖有滋补功能,桂花也是秋季花卉,有淡淡幽香,每次试验我们就给翁师傅试吃,直到他点头为止。这道甜品赢得了不少回头客呢。”
除了督促弟子练“内功”,翁建和总是想方设法为徒弟们创造学习提升机会。去年小商考出了技师证,她和同事们还跟随翁师傅参加过进博会筹备,在各种大型宴会中得到实战历练。
成天钻在酒店厨房里,回到家,翁建和却几乎不怎么下厨。他笑道,“今年外孙女过6岁生日,酒席就定在了我们酒店,那天,我特地做了一道菜端给家人品尝,也算弥补对他们这么多年的亏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