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一线 | 279米高空,他们顶着烈日做“环球”守护者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庄从周 发布时间:2022-08-07 18:10

摘要: 为了保障机房内的稳定温度,散热层的机器必须运作正常,所以每天他们都要在高空中的蒸笼里走几圈。

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是海拔越高越凉快,但在东方明珠279米层的散热层中,二十几台冷凝器和空调外机环绕一圈,散发出的热气加上阳光的直晒,这一层的温度最高时会突破50度。东方明珠发射台台长陆伟民,一位陪伴着东方明珠近三十年的老兵擦着满头的大汗,在球体中巡视和检查。为了保障电视发射信号以及电台发射信号机房内的稳定温度,散热层的机器必须运作正常,每天他们都要在高空中的蒸笼里走几圈,并进行定期清理。



愈高愈火热

机器吐着灼人热气


记者前去采访当天,上海再次遭遇极端气温。跟随东方明珠发射台台长陆伟民一路向上,先乘坐电梯来到274米的发射台控制中心,这里是上海各个电视台频道最后播出前信号集中发射的地方,有着成片的机房,每一台设备对应着一个频道,同时配备一台备用机器,以防出现故障。


记者看到,在机房内部都挂有温度计,室内恒温在25度,由于机房内的机器运作会产生大量热量,所以需要强大的制冷设备,不但需要功率强大的空调设备,工作人员还放了数台鼓风机,尤其是在中午时段,鼓风机加空调的组合才能让温度保持在25度左右。


随后,记者同维护的工作人员韩靖海、黄凯、张焕一起往散热层前进。274米层往279米层已经没有了电梯,红色的楼梯出现在了面前,在这里标注着279米的字样,狭窄的楼梯一路往上,便是散热层。


进入该层,热气已经扑面而来,但这还不是最热的地方。韩靖海带着记者往最外部走去,推开一扇门,红色的东方明珠球体金属以及遍布在地的冷凝器和空调外机让人对于高空美景的向往顿时消失不见。


机器的轰鸣声,朝人脸颊喷涌而出的热气,阳光直射在金属球体上,让人无法接近的温度,构成了这个散热层的所有。而这也是韩靖海他们每一天需要面对的。



套着胶鞋缓慢前进

机器热到报警暂停


通过一个个的金属空洞,还是勉强可以看到浦东的美景,在这个高度,“三件套”不再需要仰视,黄浦江上的游船也变得像微缩模型一般。对于韩靖海他们来说,这些景观早已看腻,脚下的机器才是最重要的。他们每天每隔一个小时就要上来巡视检查,每次都要套着胶鞋缓慢前进。


“为何要套胶鞋?”记者问,韩靖海指着不远处的积水说,再往里面走一些,积水会更深,这是我们散热用的排水管排出的水,由于整个这层只有三个下水口,所以一些地方积水严重。“我们为此把防水层重新做过,保持下面不受影响。”


记者为了更直观地了解他们工作环境,提出要跟着韩一同巡视。“那得把橡胶鞋穿上,这里面都是水,不做好防护措施就会有触电危险。”蹚着水在狭长的过道穿梭,一台又一台集中摆放的设备使空间更为狭小。为了让散热设备能在高温环境和狭小的空间内更好地散热,设备间会通过小水管在散热设备旁持续“降水”,如同花洒一般。


“这也是我们每一小时要巡视一次的原因,不仅要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运作,还要留意地面上的水是否下渗,因为这下面也是设备间。”韩师傅指了指地面上的积水说道。



走到一处设备体积更大、空间更为狭窄的地段,气温明显升了上来。“这里就是我们整个散热层最热的地方,将近五十度。因为这边的设备功率要更大,所以散热也更多。你能看到这这些装有风扇的位置,都是比较热的。”据韩师傅介绍,由于高层日晒相较于地面更为强烈,加上设备存放空间小,空气几乎不流通,因此整个散热层的平均温度都在四十度以上。


陆伟民台长向记者透露,尤其是靠东边的几台机器,每天上午都会有一到两台机器跳热警报,采取保护性暂停运作,“我们在那块区域还加装了一个大的风扇,但效果其实也不太好,这几天上海的温度实在是太高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这样的天气情况下,每天都要有工作人员上来巡视,每隔两周还要对机器进行一次大清理,这个清理过程更是热上加热,“一般人多一点,一个小时不到可以清理完毕,所以我每次都把大家喊上来,一起干,这样效率高一点,时间短一点,大家也少受点罪。”陆伟民说道。


他们是“环球”守护者

老电视塔人有自己的情怀


每天都要绕着东方明珠的球体跑上几圈,他们都笑称每年“环球”旅行了几百次。陆伟民对于东方明珠电视塔更有深厚的感情,作为1992年毕业的大学生,他被分配到了当时还叫“东方明珠电视塔建设处”工作。“那个时候,还没有球体呢,我来的时候还是三根大柱子,一切都在火热地建造中。”陆伟民表示,刚来的时候,办公点在如今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之前还是一个导航仪器厂。


“明年就是我进来的第30个年头了,当时我们一批几个大学生一起进了叫工艺部的部门,就是负责机房设备的管理等工作。没想到眼睛一眨,自己也已经50岁了,我算是和东方明珠一起成长起来的。”陆伟民平实地讲述着自己和东方明珠电视塔的情缘,对于这里,他如数家珍,“我们上来的这台电梯,是4米每秒的上升速度,前面那台是7米每秒。整个东方明珠大大小小电梯十几部,这里甚至还有电梯公司的人常驻呢。”在和记者讲述这些电视塔的彩蛋和冷知识时,陆伟民的眼里冒着光,“等我退休了,找点时间,写写那么多年电视塔的历史,可能会挺精彩的吧?”这位老台长对记者如此说道。



摄 影:凌睿
摄 像:凌睿
责任编辑:梁嘉蕾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海职工直播课堂重新开讲,听建工...

工地上的“黑脸包公”——记中国五...

关心送到“最前线”,浦东公交看望...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