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现在上海小区里谁是最可爱的人?“团长”自然榜上有名。小区封控,足不出户,物资紧缺,冰箱见底。居民要进行购物,主要靠的就是各个小区的“团长”了。
在上海电信,也有一些职工担当着“团长”的角色。白天忙着居家办公,工作结束后,他们就变身为“团长”,为小区居民服务,联系购物渠道、统计购买信息、帮助收货分发,尽己所能为居民们带来身边的“小确幸”。
“客情”分析
为小区老人提供VIP服务
最近,马国荣感觉自己的时间真的不够用。白天,他是上海电信客服质监部的一名职工,查看用户投诉信息,统计分析数据,形成表格后,再做成日报。下了班,晚上7点左右,新工作立即“上线”,他是小区团菜数据分析师兼其所在楼栋的“团长”。
每天,居委会工作人员会将当日的团购信息发给马国荣,由他在群里发布并对数量进行统计,反馈给居委会,之后再由居委会和当地的超市、平台沟通。这份工作听起来似乎并不复杂,但小区人数多,需求各异,想要准确地统计清楚每家每户的需求,需要不少功夫。每天晚上6点左右,马国荣便会把团购信息发送到群里,有需求的居民可以回复参加。
马国荣所在小区有两个业主群,每个群里都有200多人。团购的时候,单是下单信息就有100多条。加上临时更换品种数量的、中途撤单的,信息量就更大了。因为怕有遗漏,他在统计时一般用“笨办法”——逐条查看群里的每一条聊天记录,提取有效的信息后,再汇总成表格。单是汇总数据制表,就要一个多小时。
也许是做惯了客情分析,在小区里,马国荣特别留心大家的生活上是否有困难。老人们缺菜的信息就是他在一次核酸检测的时候听到的。排队时,他听到队伍里有老人在说,家里已经没菜了,他上了心。经过了解,他发现不少老人虽然在群里,但因为不会操作智能手机,几乎不发言,更不用说参与团购了。“封控半个多月,有的老人家里几乎都没余粮了。”马国荣说,他从自己楼入手,一户一户敲开老人的家门,询问是否需要帮忙团购。
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三楼的一位老人,这是个90多岁的独居老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眼见家里库存告急,也不知道该找谁,只好一个人在家干着急。马国荣敲开老人家门,说明来意后,老人十分激动,一连说了好几个“谢谢”。自此,楼里7位老人就成了马国荣的“VIP客户”。每次社区团购,统计完业主群的信息后,他都要挨家挨户地敲开7家老人的门,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团购。物资来了之后,他不仅帮老人们送货上门,看到一些老人几乎餐餐都是馒头、包子,他还从自己买的菜里匀出点鸡蛋蔬菜,为老人们一并送上去。
身肩重任
不断优化团购流程
庄诗敏是西区电信局的团委书记,居家办公的她是小区里最活跃的“团长”之一,7天内已团成3单,深受不少邻居的信任,“名气”越来越大。
说起成为“团长”的契机,庄诗敏讲起了这样一件事。一位阿姨在小区群中说,一个朋友的公司多出50份蔬菜礼包,可以运到这边来,她希望能够帮助小区中有物资需求的人,但自己并不擅长做这些事情。庄诗敏主动承担起“团长”的职责,她在微信中找到一个统计表小程序,教大家登记信息和付款下单,很快便顺利收齐需求和资金,交给这位阿姨。看到邻居们顺利拿到蔬菜,庄诗敏也感到很开心。
另一次更有成就感的团购就发生在几天前。当时,庄诗敏看到不少邻居对水果有需求,但不少水果团购得上百份才能成团,难度比较大。兜兜转转,庄诗敏找到一位小区里的水果店老板娘,对方承诺50份就可以优先配送到这里。
这次,她的“团长”角色更像是一个“中间人”,由于小程序的限制,这次的团购资金必须由庄诗敏收齐后再转给水果店老板娘,一开始居民有些不信任,但看到庄诗敏在群中忙着张罗团购,编写群公告,又细致入微地提醒好大家所有的细节,不禁有些感动,最终全权把这件事交给她负责。
当了几次“团长”之后,庄诗敏不断改进工作流程:比如她觉得前两次团购用的工具可能会有信息泄露的风险,第三次帮大家团购水果时,庄诗敏使用了定制的一个群接龙小程序,更加安全。为了提升团购效率,她还加入了不少团购群,参考别人的组织方式。“我不希望团购乱糟糟,甚至让大家被骗钱,作为团长,我要对每个人负责。”庄诗敏说。
在庄诗敏的热情感召下,大家开始变得特别“团结”。有次她无意间提到自己很想喝可乐,没想到同楼的一位邻居马上送了几瓶可乐放在家门外;邻居们也愿意相互帮忙解决别人的急缺物资问题,有的居民还把自己的物资拿出来分享给独居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