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抗疫形势空前严峻复杂。枫林医药医学检验所,作为上海枫林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中心实验室,除封控在家的人员外,实验室56名一线检测人员在单位坚守,已连续奋战了三十多个日日夜夜,昼夜坚守,用心守“沪”。
上海本轮新冠病毒疫情暴发以来,实验室始终保持满负荷运转状态,7*24昼夜无休进行核酸检测,与病毒赛跑,竭力抗疫。
从“三班倒”到“两班倒”
本轮疫情防控期间,枫林检验所不仅承担了市、区两级政府安排的检测任务,还主动承担着徐汇全区范围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新冠核酸检测任务,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便持续保持24小时不间断核酸检测任务。
尤其是这次疫情形势异常严峻,实验室通量从之前的单管检测1000管/天快速提升至12000管/天,如果采用“20混1方案”,日检测量最高可达24万人次。“主要为了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提高检测效率,进而快速增加日检测通量。”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副书记兼枫林检验所副总经理朱姝告诉记者,检验所从“三班倒”改为“两班倒”,“一次进入实验室就是12个小时,为了中途不上厕所,检测人员进去之前基本都不敢多喝水。”
本着社会面大筛标本“日清日结”的原则,“检测人员几乎除了休息就是检测。”朱姝如是说道。
在现场,就是最好的预案
在3月底上海市防疫指挥部陆续对浦东、浦西实施封控管理之前,检验所的工作人员就已坚守在岗位近30天。
截至目前,朱姝作为检验所的“大管家”已经连续在岗奋战近40天了。此次疫情暴发后,朱姝从家里简单带上换洗衣物,放下不满10个月的孩子,交给家里人照顾,自己则一直坚守岗位,而她在年初才刚做过一场大手术。最开始,家人并不理解身体还没完全恢复的朱姝为何“这么拼”。朱姝却用最简单而坚定的话语回答道:“这是我的本职工作,在现场便于及时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在现场就是最好的预案。”
“不止是我,我们现在一共有56名专业人员在岗,PCR检测人员、后勤保障人员、转运核酸样本的物流人员,大家都特别辛苦。”朱姝说,他们有的家中有年迈多病的父母,有的有嗷嗷待哺的孩童,有的家中还有待产的孕妇,但是面对疫情,他们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坚守岗位,全力抗疫。
安全和后勤保障“无小事”
实验室的安全及生物安全工作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环境消杀、人员防护、仪器设备维保、样本转运、医疗废物的处置和转运、新冠信息实时对接等都属于安全工作范畴,分管安全工作的朱姝经常在实验室巡查时叮嘱同事们:安全工作一定要事无巨细、警钟长鸣。
一楼原本的会议室摆上行军床、睡袋等改为“临时宿舍”,卫生间里临时加装上淋浴和取暖器,改成了“洗澡间”,原本就不太宽裕的办公空间又承载了56人的衣食住“洗”。
如何保障这群人正常工作,兼任中心工会主席的朱姝费尽了脑筋。行军床、睡袋、垫子、被子……最基础的物资连夜火速到位,细心的朱姝将一次性内衣裤、衣架、拖鞋等都替大家考虑了,就连有些员工家里有老人行动不便,朱姝都亲自或者安排同事代买代办生活急需物资,让连续奋战的职工没有无后顾之忧。小火锅、速冻水饺、方便食品等储存时间长的食品也进行了提前采购,“浦西封控前,我紧急带领6个同事分成两组在超市里买了一整天,最后走路腿都发软。”正是这些物资的补充,为检测人员改善伙食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些天来,朱姝既是“指挥员”,也是“大管家”。实验室后勤保障的大部分职工被封控在家或者隔离酒店,朱姝冲在了前头,她特别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来最令她感到松口气的,就是在枫林集团领导的帮助下把职工洗浴的问题给解决了。“大家每天穿着‘大白’,一出汗,贴身的衣物就黏在身上,如果不能洗澡确实挺难受的。”实验室改造的场地局限,通过施工师傅的连夜赶工方才完成了简单淋浴间的改造。
看到实验室安全运行,员工在单位的生活也有了基本保障,有时忙到深夜凌晨才泡一碗方便面的朱姝感到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疫情尚未结束,实验室的灯火依旧通明,千万一线职工奔赴抗疫一线,为爱守“沪”,朱姝相信,如常的上海会很快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