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话题|一个月换一种“活法”,年轻人流行的主题月生活法你怎么看?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宁 发布时间:2024-04-14 16:15

摘要: 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主题月生活法”在一些年轻人中应运而生,并在社交平台上引起热烈讨论。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一代越来越渴望寻找一种既能丰富精神世界,又能赋予日常生活新意的独特生活方式。此时,“主题月生活法”在一些年轻人中应运而生,并在社交平台上引起热烈讨论。很多体验者纷纷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分享实践成果,并互相交流经验。


何为主题月生活?顾名思义,“主题月生活法”是在一些年轻人中一种以月份为单位,每个月可以设定不同的主题,平时一有空闲,就会优先围绕主题进行一系列活动和自我提升的生活实践方法。这一主题可以是兴趣爱好、技能学习,也可以是生活习惯改善、文化探索、健康挑战等多元化领域,目的是通过探索和实践,实现对选定主题的深度认知与掌握,同时赋予日常生活新鲜感与目标感。


观点一

增添生活趣味与新鲜感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记者通过搜索浏览发现,有不少网友正在记录着自己的“主题月生活”。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发出相同感慨:到现在才真正感受到自己在“生活”,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流水账,而是每个月都有一件自己喜欢或者想尝试的事情在发生。


在他们看来,启动这样生活方式的重点,不一定是非要学会一样技能,而是去尝试没有接触过的新鲜事物。而这一方式的好处也是,可以不断通过新鲜的事物,遇见更多的惊喜。


“新鲜的事物,代表着新的收获和挑战,可能会找到新的兴趣爱好,认识到新的知识,见识很多我们不曾涉足过的领域,”一名网友在小红书上记录了自己实践“主题月生活法”的心得体会,按照这位网友的介绍,一年前她的生活奔波于公司与家之间,“完全是两点一线”、“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甚至陷入了严重的内心困扰。她从另一位网友身上获得启发,开始尝试主题月生活法的方式“自救”。


根据她“晒”出的主题月清单,她确定的主题大多是此前未曾接触的新鲜事物,比如学韩语、看哲学书、家居整理等。她还分享了自己体验感最佳的那个月:虚拟旅行主题月。因为现实条件限制无法实地出游,那个月,她每天给自己安排看一部关于不同国家或城市的纪录片,或者参加在线的文化讲座,了解各地的历史、风俗、美食等。有时候晚上也尝试制作当地的特色菜肴,营造身临其境的用餐氛围。周末甚至会通过电子地图的街景功能或VR技术,“漫步”异国街头。


她表示,通过定期更换主题,极大地丰富了生活的内容,下班后,她的业余生活也打破了单调乏味,变得充满变化与期待。


观点二

有助于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相比增添当下生活的趣味和新鲜感,从事绘画艺术相关工作的韩信更在意这一生活方式对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将每个月的主题置于优先级,可以让自己有清晰的目标和执行保障,对重新找回生活节奏有帮助。”他很赞同小红书上一位坚持了一年主题月生活方式网友的一句话,“‘完成这件事’本身就是目标。”


对于那些长期困于“三分钟热度”的年轻人而言,主题月生活法就像是一剂良药,可以相对解决他们当下的困惑。它通过细分时间维度,将大目标分解成可执行的、看得见的小任务,让人在短期内能看见明显的结果,进而激发大家对生活持续的热情和动力。


韩信告诉记者,主题月生活法要求预先确定一个月的主题,这就为参与者提供了清晰的生活改进目标和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能更好地聚焦于某一特定领域,集中精力进行改善,避免了因目标模糊导致的行动力分散。


其次,为了实现主题月目标,参与者需要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包括每日、每周的具体任务或活动。例如,“健身挑战月”可能涉及每日锻炼计划、营养餐单安排等。这种结构化的规划有助于形成规律的生活节奏,促使参与者养成按时作息、合理分配时间的好习惯。


从科学角度分析,21天养成一个习惯,一个月的时间跨度既足够长,能让新习惯得以初步固化,又相对较短,容易保持动力和新鲜感。“每个主题月结束后,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在这方面的进步,比如体重下降、阅读量增加等,这些即时反馈构成了强大的内在激励,进一步增强自我管理的动力。”


他说,主题月结束后,这个月内养成的有些习惯自然而然地会延续到了下一个月,通过不断切换主题,他发现自己在各个生活领域的逐步积累也发生了正面改变,整体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持续提升。“比如在‘断舍离月’中形成的定期整理习惯,还有健身、健康饮食这些,都已经成为我长期的生活方式。”


观点三

提供了一个积极社交的途径


主题月生活法不仅有助于个人在特定领域内的深度学习与自我提升,还能够通过共享主题、合作实践、交流心得等多种方式,自然而然地增进了人际交往。


有观点指出,当代年轻人,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轻人,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网络依赖性强等因素,普遍存在社交活动减少、宅居时间增多的现象。这种生活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个人空间和自由,但也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疏离、社交技能退化等问题。主题月生活法作为一种有目标、有组织的生活方式,能有效帮助年轻人走出舒适区,与他人建立真实、有意义的连接。


比如网上流行的“共享厨房”主题月:一群朋友或同事约定每周轮流在家中举办烹饪聚会,每个人负责策划菜单、采购食材、教授一道拿手菜,其他人协助准备并共同享用美食。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不仅学会了新的烹饪技巧,还通过分工合作、餐桌交谈,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友情。


观点四

盲目跟风有“拗造型”之嫌


虽然主题月生活方式在社交平台上的流行趋势风头正劲,但也有网友对此表示质疑,认为主题月生活方式有“拗造型”之嫌。


“在参与某个主题月,频繁晒图、打卡,却并未真正深入学习或实践,而是停留在浅尝辄止的表面形式,那么确实可能给人留下‘拗造型’的印象,”有网友评论道,主题月生活的周期性特点可能导致参与者仅在短期内对某项活动表现出高度热情,但一旦主题月结束,原有的生活习惯或兴趣并未发生实质改变,这种现象并非真正的个人成长。


“看到‘主题月’这个东西心头一紧。”在那些实践主题月生活方式的笔记、贴文的评论区里,不少从事教育、企业行政等工作的网友纷纷表示“似曾相识”。


“在学校期间其实就有很多诸如阅读周、体育月这样的活动,但让自己的生活这样运行是否真的有效?”从事教育工作的陈露注意到不少网友罗列的主题包含阅读、写作等,她认为,“这些习惯应该一直保持,仅仅是一个月的‘优先级’实践不可能对生活带来质的改变。”在她看来,与其每月寻找新的主题,不如将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更合理,将好习惯持之以恒。


在这部分观点看来,主题月生活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此外,主题选择也有“讲究”。每个人选择的主题应符合自身兴趣、需求与目标,并且主题月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应该要能超越单个月份,对个人的生活习惯、知识体系、价值观等产生长远影响,那么践行这样的生活方式才有真正的价值。


90后观点

任何生活新法都贵在坚持


新年愿望、生活清单、立flag……主题月生活法以前就有过很多种面目。笔者认为,比起这些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的“仪式感”,真正的生活智慧还是藏在“坚持”二字里。


实际上,这些充满仪式感的生活方式,只有参与者真诚投入、持续学习、坚持探索,这些生活方式才具有实质内容,实践者才能在过程中真正实现对生活深度与质量的收获。


与此同时,笔者认为,主题月生活法虽益处多多,但也不应该成为被“神话”的方法论。任何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能对一些适合的年轻人起到积极作业,那就足够了。如果这种积极影响,能够最终反应到更长久的生活习惯、价值观、技能提升上,那就是锦上添花。


70后观点

主题需要有挑战,但不建议挑战过大


年轻人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催生了“主题月”,但是笔者认为,确定一个合适的月主题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让主题更好玩、更有持续性。


首先,思考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擅长的事情。选择一个与你的兴趣相关的主题,可以让你在实践过程中保持热情和动力。


其次,分析自己在生活、工作或个人成长方面有哪些需要提升的地方。例如,如果你觉得自己在某个技能上有所欠缺,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月的主题,专注于学习和提高。


第三,确保你设定的主题具有明确的目标,这样你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更有方向感和成就感。可以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让每个月的主题更具有可实现性。


最后,适当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主题,这样可以激发你的潜能,促使你在实践中不断突破自己。但要注意不要过于挑战,以免造成过大的压力。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职场话题|投简历要大胆、先入职再...

职场话题|绿植风、养生风、二次元...

职场话题|如何让躺平者“不躺”,...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