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话题|如何让躺平者“不躺”,用人单位应找对“钥匙”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宁 发布时间:2024-03-10 13:50

摘要: 当代年轻人是否应该选择“躺平”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

当代年轻人是否应该选择“躺平”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近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接受央视《对话》栏目采访时,对这一问题给出了独到的见解。董明珠强调,为那些想要“躺平”的人找到合适的岗位至关重要。在她看来,这些人往往因为在当前岗位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董明珠作为一位知名企业家和格力电器的领导者,她的言论和观点往往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她提出的“给躺平的人安排合适的岗位,让员工发挥他的长处”这一观点,又引起了怎样的讨论?


观点一

调岗是对“躺平”员工的正向激励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躺平”。躺平现象是指年轻人对社会竞争和工作压力感到厌倦,选择不积极工作和拼搏,而是追求轻松和自由的生活方式。这一现象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从而引起了对未来发展的担忧和质疑。董明珠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躺平的人也是有潜力和价值的,只是他们需要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岗位来发挥。


在采访中,董明珠也表明了自己对年轻人“躺平”的看法,她不认为这些年轻人是不思进取的。相反,她认为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人的潜能和才华发挥到最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去。她举了一个例子,假设一个人对数字和数据分析很感兴趣并有较强的能力,那么将他安排在财务或市场调研部门,他也许就能够发挥出色的工作表现,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


支持董明珠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她为解决躺平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北京西三角人事技术研究所首席科学家黄亨煜对这一观点做了评论,他认为,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首先,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才能,通过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岗位,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双赢。其次,通过关注员工的个人发展和成长,企业可以建立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人才队伍,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黄亨煜专注研究人才心理学,他表示,通过理解每个员工的个性和需求,给予他们适合的岗位和发展机会,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


观点二

管理者要找对那把“钥匙”


从这段董明珠与央视记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她认为年轻人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躺平”,有的年轻员工之所以选择“躺平”,“人岗不适”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实际上,年轻人选择“躺平”的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人岗不相适,还包括年龄、资历和不公平的待遇,社会压力、经济负担等多元因素,这些也导致了部分人选择了不再努力和上进。如最典型的职业天花板效应,因为年龄的限制,很多人无论多么努力都不会有上升的空间,在职级待遇上不会有更高的追求,再加上长期在一个熟悉的岗位工作,挑战度和新鲜度不够,长期以往产生了职业倦怠。


“对于管理者来说,员工“躺平”其实并不可怕,怕就怕在根深蒂固的偏见下,对’躺平‘现象背后的原因不能正确看待和分析,”从事职业规划的分析师张灿认为,破解员工“躺平”的路径有很多,前提还是应该先了解员工“躺平”背后的真实原因,听之任之或全盘否定,都不是正确的做法。让“躺”变“不躺”,是对管理者能力的检验。


比如,如果是压力过大可以帮助其缓解压力,从一线生产单位调整到后勤单位,改变其工作的节奏;对于上升空间有限的员工,可以通过转换岗位或工作地点,用环境之新激活其内心的工作热度;对于有志于成长的年轻人,可以通过逐步压担子和增强锻炼的方式,让其不断成长和成熟。


总之,每一个“躺平者”都有一个解决通道,关键在于从管理的角度要找到那把“钥匙”,究竟是员工心理问题、还是能力问题,亦或是岗位的适配度问题等。


观点三

引导“躺平者”寻找平衡之道


不结婚不生子,不晋升不讨好,不加班无社交……近年来出现的“躺平”青年群体,成为了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社会现象。有一项最新的机构统计显示,约有30%的受访青年人持“躺平”态度。


如果身边有“躺平者”,那么通过观察他们,你会发现,在传统努力奋斗的道路之外,他们开辟了一条新的生活方式:追求悠闲与自由,选择不参与社会竞争和奋斗。他们宁愿牺牲部分物质回报,来换取生活品质。


然而,在倡导“奋斗”的主流价值观下,这种选择并非完全摆脱了生活的压力和困扰,实际上,躺平者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来自社会、工作无法回避的问题和挑战。


对于年轻“躺平者”而言,董明珠的观点或许对他们自身是一种引导。她支持年轻人应该注重追求内心的梦想和价值,希望通过为“躺平”的人寻找合适的岗位,或许能够帮助年轻人更好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从而实现自我成长和价值的探索。


正如网友在央视这期节目视频下的留言:“董明珠是想提醒年轻人,‘躺平’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与其消极地选择’躺平‘,不如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价值,为自己需要寻找一种平衡和解决方案。”“躺平”不仅仅是放弃,更应该是一种对生活、工作的重新思考与选择。“躺平者”也可以通过积极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擅长的技能和知识,为自己创造一片新的天地。


90后观点

让躺平者有处可“躺”


近年来,“躺平”一词成为了社会热议的焦点之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高强度的工作和无边界感的生活感到厌倦,他们选择躺平,放弃追逐物质和成就,追寻内心的平静与自由。然而,在这个看似自由的选择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无法忽视的问题:躺平者无处可躺。


对于“躺平”的员工,企业不应该简单地放弃他们,而是应该通过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岗位,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和才能。给“躺平”员工合适岗位,是一种理解和包容,更是一种关爱和激励,以关爱代替鞭策,以激励代替惩罚,有关方面都应对此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探索新的人才管理和正向激励机制。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还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和策略。例如,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和晋升机制,为员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空间;建立公正、透明的薪酬和福利制度,激励员工积极投入工作;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等。


诚然,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作为员工,也有与之相对应的职责,为企业和社会做出贡献。只有在包容、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共同打造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70后观点

年轻人应提升对挫败感的耐受力


当下的中国,“奋斗”、“积极进取”仍然是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基调。在这背景下,“躺平”可以作为年轻人一时的戏谑之词,但从根本上来讲,不应成为一种真正持久的生活态度。


有年轻网友认为,其实躺平与否的开关,就握在用人单位的手里。例如,如果把KPI制定在只有50%员工能完成的程度,那势必另外完不成的员工久而久之就会躺平。此次董明珠的发言出来之后,就有格力的年轻员工表示,格力对于“躺平”的容忍度很低,一般稍有懈怠可能就会被认为是“躺平”,这使得一部分员工感到很累。


对于这一现象,笔者认为,一方面,年轻职场人应主动提升“忍耐力”。职场上,难免出现超出体力、智力或者应对能力的挑战,让人出现挫败感、无力感,但年轻职场人还是应常有挑战的信心和勇气,而不是让被斗败的失败占据内心。毕竟,有失败的存在,才让成功变得更有意义。当然,要做到“忍耐力”的提升,既要有心理建设,也要有处事能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员工的实际状况安排工作。同时,增加对员工的心理疏导和沟通。让“躺平”成为年轻员工暂时现象,而不是永久的执业态度。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职场话题|“上班恶心穿搭”引热议...

职场话题|新年目标要怎么立,才不...

职场话题|过年回家,你会“报喜不...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