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安徽淮北师范大学一同学发布班级群聊截图,照片显示该校招本校学生当本校保安,并鼓励学生应聘生源地中小学安保岗位。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这是拓宽工作岗位的一项举措,只针对应届毕业生,但目前暂未接到报名。他表示,”一般本科生很少有人愿意做这个”。
对于不愿去当保安,有人指责大学生不够“脚踏实地”,有人说年轻人需要“改变择业观念”……但从实际出发,“大学生不愿做保安”还是情有可原,不必“一棒子打死”。
首先,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学校给大学生推荐岗位,如果不能做到“专业对口、学以致用”,也难怪大学生“不领情”。
毕竟大学四年,术业有专供。每个同学为获得了一技之长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亦或者这些专业也是他们自己的兴趣所在。如果在给同学介绍工作的时候,完全忽略了他们的专长、兴趣,为完成就业指标而提供岗位,那这样的就业服务不仅容易沦为“形式主义”。而且学生即便选择了这样的岗位,也可能干不长久、干不深入。
其次,学校是最贴近大学生的地方,学校推出的就业服务业如果不“贴心”,恐怕也不能为大学生所接受。
比方说,很多地方实行“创业带动就业”,可实际上大学生最需要的应该是创业的辅导、以及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的机会,并不是资金。不洞悉学生的需求,就业帮扶就不能“对症下药”,也就不能更好地起到促进就业的效果。
最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也应该反思:大学生能否很好就业,根子上在于所学专业是否能顺应社会的需求。
例如,有的专业对口的产业已经萎缩;又比方有的企业管理专业,教的是让毫无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怎样进行企业管理,颇有些“空中楼阁”的味道。
许多大学生之所以找不到工作,或者短暂工作后转行,与学校专业设置不适合社会需要、就业路径狭窄有很大关系,应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减少不适应社会变化需求和就业率过低的专业,紧密贴合国家发展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广开就业门路,让学子们学以致用,各得其所,才是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