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管理着上海电力供给的“动脉”!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用创新服务一线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2-05-01 17:31

摘要: 他通过一系列创新成果,有效解决了超大城市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诸多难点和痛点问题。

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专业工程师何冰的工作内容之一,是与同事们商讨疫情期间输电线路的运维保障,并制定下一步保电方案。


“现在虽然社会面施工造成线路外破的隐患少了,但春季要特别注意树木碰线这个问题。”4月28日,何冰在视频会议中跟同事叮嘱:“对一些重要输电通道附近的树线距离,最近还是要用无人机做一次全面检查。”


类似的会商,自上海本轮疫情以来每周都会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虽然讨论的内容都是一些琐碎的工作细节,可在何冰眼中这些却都是大事情,因为他所在的专业管理着上海电力供给的“动脉”——全市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安全问题容不得半点闪失。



在外行人看来,作为一名博士,整天和铁塔、电线打交道似乎有点大材小用。但何冰却用16年的工作经历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多年来,他坚持致力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机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与输电专业的跨界融合,通过一系列创新成果,有效解决了超大城市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诸多难点和痛点问题,逐渐成长为上海电网输电运检专业的领军人物,一位“新时代电力线路人”的楷模。今年,他更是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光荣称号。


创新服务于一线


4月25日上午8点30分,一架具备自主巡航功能的无人机从位于浦东500千伏远东变电站内的固定机巢内起飞,仅仅二十分钟后,无人机在顺利完成了对周边重要输电通道的巡视后返回机巢。


根据天气预报,当天下午上海将迎来大风和暴雨。“所以我们临时增加了一次无人机自主特巡,发现并消除了一些线路通道下的外破隐患,确保线路最终经受住了恶劣天气的考验。”在何冰看来,无人机在疫情期间可以发挥比平时更大的作用。


2021年8月,由何冰负责筹建和运行的上海电网“鹰眼”无人机团队正式成立。此后,该团队在将无人机应用于输电线路日常巡视、应急抢修、外破隐患排查等方面开辟多项创新应用。其中,自主巡航无人机的引入,更是让团队在执行重要保电任务以及应对灾害性天气时如虎添翼。


然而,上海主电网输电线路总长度超过5500公里,仅仅依靠无人机提升运维检修效率显然是不够的。


以往,线路运维人员巡视需要挨个跑到现场,甚至爬上100多米高的铁塔,才能知道铁塔本体有无缺陷。2021年初,何冰在一次看到智能家居的广告后突发灵感:如果能有一种传感器对铁塔的运行数据进行实时监测,让线路人员远程了解铁塔的健康情况,岂不是可以大大解放人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有了想法便开始大胆实践。何冰先是阅读大量文献,对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无人机技术、无线通信等行业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随后他和团队一起,在没有任何同类成品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开始了“销钉传感器监测装置”的研发攻关。


“别小看我们这群理工科出身的电力线路人,动手可都是强项。”在何冰的带领下,团队闯出了一条敢想敢干的道路。为了取得最真实的数据,他们一次次地在铁塔下反复试验;为了解决装置电池续航问题,先后测试了十多种供电方案;为了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又花费三个多月时间攻克了无线通讯的瓶颈。


最终,销钉传感器监测装置成功问世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如今,这一装置已在上海500千伏及以上重要输电线路大规模应用,实现了铁塔销钉缺陷的智能感知。“让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走路”成为了线路巡检工作中的现实。


时代不负执着与勤奋者。近年来,由何冰主持的创新项目先后获评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电力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电力科技创新奖一等奖等荣誉,取得各类专利9项、授权软件著作权3项,为输电专业数字化贡献了一大批优秀案例。


多样平台集一身,外破隐患无遁形


解决了铁塔本体缺陷的监测问题后,何冰又将目光投向了更高的目标——建立一个覆盖上海主电网的“输电数字化监控中心” 。


长期以来,吊车、异物等对电力线路造成的外力破坏,一直都是电网安全运行中的一大痛点。尽管此前国网上海电力已先后投运了在线监测装置、无人机自主巡检等各类先进的数字化装备,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平台多、资料多、数据独立不统一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电网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的重要壁垒。


为此,何冰再一次担起重任,着手与团队重新整合各类数据流格式,搭建统一端口。经过一次次修改,一点点推进,一次次迭代,团队在思维碰撞和智慧交流中不断攻克难关,最终于2021年4月圆满完成了上海输电数字化监控中心的建设任务。



该中心集精益化巡检系统、无人机智能管控平台、社会化巡检平台等多套系统于一体,既是“千里眼”也是“智能大脑”,不仅可以掌握输电通道本体及环境的实时监测数据,也能接收无人机自主巡检的回传信号,还可以完成对设备缺陷的自动识别与通道智能拼图。


今年4月3日下午14时40分,嘉定区至普陀区的输电走廊间,两条五十米长的遮阳纱飘上了高压导线,一旦引发线路跳闸,众多防疫重要用户的供电将受到影响,后果不堪设想。


此刻,远在几十公里外的上海输电数字化监控中心内,系统通过铁塔上高清探头传回的图像发现了这一险情,随后立即发出告警。不到一小时后,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线路抢修人员赶到现场,运用激光炮对导线上缠绕的遮阳纱进行熔断,最终成功消除了这起重大的设备外破隐患。


据不完全统计,在投运近一年的时间里,上海输电数字化监控中心已成功预警各类碰线、火灾隐患8000余起。目前,该中心共接入可视化监控装置2080余台,微气象传感器9套,覆盖了特高压及跨区直流线路等城市能源“生命线”。


团队协作齐创新,技术传承育新人


日前,一场由何冰主持的“智巡三次方微课堂”通过线上方式如期举行。当天的课题是“输电线路重要缺陷和通道隐患智能感知技术的应用”,主讲人是入职仅三年的青年员工陈博。


像这样的微课堂,何冰已经组织开展了3年。这里也已经成为大家对最新、最前沿输电运检专业技术互相学习、开展头脑风暴的平台。


“红外测温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技术了,你可以去关注红外测温方向里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探索他们与我们目前工作结合的可能性,或者在线路运维工作中如何提高红外测温的效率。”何冰在微课堂上点评了陈博的研究。对后辈在科研创新中遇到疑惑和困难,他总会不吝时间和精力亲自指导。


一花独放不是春。近年来入职输电运检中心的高学历人才越来越多,如何发挥年轻人在创新方面的优势成为何冰一直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只有自己创新还不够,还要带动周边人也跟着一起创新。


2021年,“何冰劳模创新工作室”获上海市总工会批准成立。何冰根据工作室的队伍结构和人员的基本特点,划分不同的技术小组,通过导师带徒、自主研发、集体研讨等方式,形成了老师傅专心致志“传帮带”,年轻人积极专注“比学超”的浓厚氛围。


青年员工韩学毅说:“在工作室的每一天,我都有新的体会,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收获颇丰,更是感受到了劳模身上敢于拼搏、锲而不舍的精神。”工作室让劳模的作用放大,带动一个团队,辐射到整个企业,在成就员工个人梦想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何冰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团队中青年员工的业务技术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累计有20名青年员工在国家级和省部级创新创意大赛、QC擂台赛中斩获殊荣。一批青年技术骨干正接过“接力棒”,担负起守卫上海电网安全运行的重任。


通讯员:张羽公,蒲昳林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五一特稿|看到熟悉的同事回来了,...

2100个岗位招录超5000人,...

四类人群不得解除合同,确保派遣人...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