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员工产生了什么影响? 职业选择和职业倦怠的咨询下降了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赟 发布时间:2022-01-19 15:52

摘要: 全球各类企业机构正考虑提升对员工健康的投入,并努力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风险态势。

进入2022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继续。此次疫情流行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企业员工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力量,其心理健康状况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疫情下职工心理健康问题亟需关注


近日,国际SOS集团发布《2022年度全球风险展望》报告。调研结果显示,全球各类企业机构正考虑提升对员工健康的投入,并努力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风险态势。


报告显示,受访企业机构普遍面临员工身心健康方面的双重挑战,新冠疫情不仅对员工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还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心理健康危机。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2022年,心理健康问题将成为降低员工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国际SOS全球医疗总监Neil Nerwich表示,2022年将面临多层面的风险威胁环境。“很多专家认为,2022年将是全球‘离职大年’,各行各业必须为保持员工稳定及人才竞争采取积极行动,为员工提供必要支持与福利。其中,对员工心理和身体健康的投入,将成为人才留任的关键之一。这也将有助于避免生产力下降等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报告指出,员工心理健康问题与新冠疫情、自然灾害(包括极端天气)、交通出行问题、安全威胁与社会动荡并列成为2022年显著影响员工生产力的五大因素。


该机构还对2022年全球风险作出前瞻——新冠肺炎、新冠长期症状和心理健康挑战将成为2022年影响员工生产力的主因,导致员工缺勤现象和业务运营中断问题不断增加。


事实上,随着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职场人群作为家庭的顶梁柱、社会的生力军,已经承受着业务绩效、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而疫情恰恰又对此起到了催化、加剧的作用。


那么,员工的心理健康状态因为疫情究竟产生了什么变化呢?


变化1:焦虑/抑郁水平显著增高


中智关爱通EAP发布的《2020年中国企业员工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疫情从2020年1月底开始初见苗头,到2月中集中爆发,员工的身心状态会跟着疫情的变化而产生不同。


在疫情爆发期对在职员工的身心状态进行的调查发现,员工的社会功能和焦虑/抑郁水平值得关注。



和常模相比,员工的社会功能在2月4日当周和2月26日当周出现了显著受损;员工的焦虑/抑郁水平也在这两周显著增高。


同时,这种情绪状态的变化也体现在了咨询时数上:特殊事件产生的当周,事件对员工的情绪影响最大,咨询时数增多;随后,员工的情绪状态和咨询时数也逐渐趋于平稳。


这些数据的波动也表明,虽然员工身心状态会在疫情爆发期出现一定应激反应,但大部分人都可以迅速调整并适应。


不过企业仍然需要关注特殊个案,对于那些本身就身心健康状况不佳,或本身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职场人,在疫情期间更有可能体验到更大的压力,甚至诱发(或复发)心理疾病。


变化2: 家庭、工作、婚恋是三大咨询议题


就整体而言,咨询使用者的画像和过去十年使用咨询的画像并无显著差异。但值得一提的是,有三类咨询使用者显著增加了,分别为:20-30岁员工、除1-5年司龄以外的其他司龄员工以及湖北和北京的员工。



而针对疫情相关的咨询,咨询使用者的画像和整体咨询使用者的画像并无显著差异,非疫情重灾区的员工也会对疫情相关问题进行咨询。


就整体而言,个人成长、婚恋关系、家庭关系仍然是员工最关注的话题。但与工作相关的咨询比例在今年有了显著增加。



在与疫情相关的咨询中,排名前三的咨询议题则为家庭关系、工作压力和婚恋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地区的员工在咨询议题上虽然和整体咨询议题分布基本一致,但哀伤辅导和重大应激事件的咨询占比显著高于全国。


变化3: 职业选择和职业倦怠的咨询下降


在工作相关的咨询议题中,“工作压力”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的占比较过去有了显著增长。


就工作压力而言,造成员工工作压力的原因主要还是工作本身。



但不同行业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变化趋势,互联网行业的工作压力较过去出现了显著增加,但制造业的工作压力则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虽然“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这一议题在整体咨询中有所上升,但“上级关系”相关的咨询却在今年有所下降。


比较特别的是,职业选择和职业倦怠相关的咨询较去年也有了显著下降。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疫情所致的经济环境变化,使得员工在选择离职或跳槽时会更加谨慎。


职工心理健康也需治未病


在未来,疫情防控很可能会成为一件常态化的事情,而职工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的发生率在未来1年内也可能会保持在较高水平。


对此,中智关爱通相关负责人建议,企业和组织对于员工的压力水平整体升高要有预期,建立突发事件后心理危机响应机制。此外,还要加强对管理者的心理管理赋能,把心理体检结合到日常的员工健康管理中。


例如,通过呼吸训练、压力调试、情绪调控、心理康复、身心康复等模块的心理体检,让职工了解自身现阶段的心理状态,更好地进行调节,科学的改善心理健康状态。


健康不仅仅局限于身体,还应延伸至心理。


职场人的心理健康也需要治未病,可以通过膳食营养、运动和规律生活保持良好的生理健康状态,为心理健康打下坚实基础;通过社交、培养个人爱好等方式建立多个适用于自己的情绪出口;而当心理问题发展到自己难以掌控的时候,积极、及时求助心理工作者介入。


责任编辑:叶赟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近千名白领职工参与电竞大赛,陆家...

如何打造专业化、国际化、年轻化、...

国家统计局:10月职工每周平均工...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