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学得一手汽修绝活,如果前提是得先洗上一年的车,你愿意吗?对于不少汽修技师而言,抱着吃“三年萝卜干饭”熬出头的想法,在多年摸爬滚打的学徒路上,或许都要面临这道绕不开的选择题。
满身油污、满头大汗是汽修技师的日常真实写照,而与之相对的是薪资水平难以与劳动付出对等,于是便有了汽修行业的现状——人难招、难留、难培养。
花三五年教会徒弟,“跳”了怎么办?
老法师“东哥”最近遇到了新问题,在行业内摸爬滚打了近20年的他有些伤脑筋。“汽修厂里的技师们跟着我好多年了,年龄都有些大了,想着要招点年轻人来,可又怕……”“东哥”话说到一半,就没再发声。
他的担忧主要来自于“时间成本”。而这,恰恰是汽修行业里普遍存在的。
多年乱象丛生的汽修行业给外界造成的印象就是“脏乱差”,对汽修技师的偏见也由来已久,如学历低,能力差等。“你去行业里打听打听,现在哪个修车老板还肯招新手。”“东哥”的这番话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归根到底就是培养时间长、成本高这两个原因。
一家普通的汽修店,一般有三五个技师组成,大部分都是老带新的模式,前者保证门店能够解决客户的大修故障,后者则负责简单维保等琐碎小事。虽然汽修店里年轻技师在经验、维修效率等方面稍逊一筹,工资要价更低些,但即便如此,门店也很少愿意招“零基础”的学徒工,因为“利用率”太低。
“现在带个徒弟,从什么都不会到能独立操作,没个三五年哪成。”“东哥”直言,“学会之后他要是‘跳’了,我这花的钱和时间不就都打了水漂。”
学手艺得先洗1年车,谁肯来?
与此同时,因为有着所谓入行“要吃三年萝卜干饭”的不成文“行规”,新人也不愿意轻易进来。“都听说,要学手艺得先当好久的洗车工。”一名年轻人的话也折射出了行业的另一面。
原来,在普通汽修店,技师的薪资水平一般由“底薪+提成”构成,其中占大部分的“提成”是由技师的维修能力决定,小工到中工再到大工的阶段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达到,很多人难以忍受跨越级别期间的低薪资而离开。
老板往往更看重“镇”得住店的大师傅,因此,无论是在工资待遇,还是培训机会方面都会更侧重于他们,这也让年轻的技师们鲜有通畅的晋升通道。
产教融合,走出教室门走进工厂门
不过,最近汽修行业里举办的一次技师大赛,让不少汽修行业的年轻人有了跃跃一试的想法。
30岁的蔡畅快就是其中之一。比赛中,他止步于华东地区的最后一轮选拔赛,而淘汰他的选手,分别是他所在的公司同事,以及行业内的另一名社会技师。
不过,这并不影响小蔡已经获得的特级技师头衔。作为一名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小蔡属于半路出家,9年前进入汽修行业的他,也曾信心满满地开了一家汽修店,当起了老板。可涉足没多久,行业的激烈竞争就让他败下阵来。最终,他在2018年进入途虎,从一名普通的技师干起。
如今,短短三四年时间,小蔡已经成为了技术主管,经过多轮培训和考核成为途虎认证的“特级技师”,并在去年的技师大赛中一举拿下奖项。在他看来,这与公司打造的一套产教融合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
据途虎技师管理中心负责人徐茜介绍,目前的汽修职业培训,一般需要用3年的在校时间进行系统地学习,但学生往往实战经验不够,“学校虽然有‘理论+实操’的课程,但大多是基于人为设定的固定内容,如果毕业后上岗操作,仍然需要一段时间过渡期”。
从去年开始,途虎尝试在校内开设产教融合基地,让学生们跳出老师设定的教学范围,以此接触到更多真实故障原因。“目前,我们已经在全国开设了5个产教融合的门店,学生在上课时,走出教室门或者校门后,就能走进汽修厂或汽修店的大门。”徐茜告诉记者,其中也包括上海地区,“如此一来,既能缩短技师进入岗位后的磨合期,也能让他们提早掌握更多的实操技能。”
记者了解到,目前,途虎在全国的技师超过2万人,其中,上海约有数千名。这支秉承梯队式建设的技师的队伍,有较为成熟的职业发展路径。
在实战场所培养实战人才,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汽修行业面临的“三难问题”。不过,徐茜也坦言,目前,公司方面也处于试点阶段,“从当下签约数据来看,一年全国约有2500名学生签约我们的产教联合项目,但并非最终都会选择进入途虎。毕竟,过程中的变数太多。”
在徐茜看来,即便有学生没有进入途虎,但能够为行业输送更多实践技能过硬的汽修毕业生也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价值。据透露,每年双向选择进入其门店的学生数量为800-9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