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由AI续写故事作为文本的视频悄然流行开来,一些UP主利用市面上的AI创作应用续写人们熟知的文学作品,再将新的作品以人声演绎,配上BGM后制成视频。
林黛玉葬花之时曹雪芹穿越进入,并与宝玉、袭人发生一场持续千年的世纪大战;孔融让梨引发了一场长达十多年精心策划的阴谋;《桃花源记》中善良淳朴的村民为了保守桃花源的秘密铤而走险……经过AI的一顿操作,一些名著还成了爆款“爽文”,前有诸葛亮开战斗机,后有庄子研究“三体”,各种平行世界信手拈来……这不得不令人惊讶:AI写作能力已经这么强大了吗?人类作家饭碗还能保住吗?
AI写作是怎么回事?
AI创作也就是机器人写作,这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实质上是指通过一定的计算机程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自动化的分析、处理和加工,从而生成一篇较为完整的文章。总的来说,今天流行的AI续写,其实已经算是比较成熟的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自然语言生成技术(NLG)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纽约时报》和美联社等新闻机构都曾采用NLG技术来撰写新闻报道。
AI写作背后的原理非常复杂,其核心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同时涉及到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多项人工智能技术。记者了解到,目前的AI写作分为三种模式——
模板式写稿机器人主要通过优化算法,在预先存储的大量写作模板中,选择与给定材料相匹配的模板,将信息加以组合生成文本,是目前应用最成熟、实现最容易的一种机器写作方法。
抽取式机器人会对文本进行语义分析,识别冗余信息,抽取重要内容,通过摘录或概括的方法压缩文本,形成对于既定文字的摘要,再加以计算确保文摘的连续性,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新闻内容概括和文摘生成。
生成式NLG主要通过深度学习和增强学习技术实现,机器通过大量的文学作品样本进行训练,学习各类写作风格、建立写作模型,再根据输入的文字片段获知任务需求,预测并生成与需求相匹配的文稿,进行输出。
从现阶段来看,模板式和抽取式写稿机器人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成式NLG技术更加智能,也是当前NLG技术中更为高级的目标。
用AI进行创作没有技术门槛
其实,对于相关工具的使用者而言,用AI进行创作并没有技术门槛:只需输入文学作品的某些片段,AI创作机器就会根据给定文字的内容与风格对故事进行续写,这些经过AI二次创作的故事,往往情节曲折离奇,与原作的走向大相径庭,这种内容因为反常规和新鲜感而受到一些网民的追捧。
此外,AI续写都是几秒完成,还可以一次续写出多个版本,如果不满意还可以再换一批,或者随时编辑调整。甚至一些AI平台还可以选择风格,有“言情”,有“纯爱”等风格。
褒贬不一:文字堆砌还是构思创新?
那么,这样的AI续写到底靠谱吗?目前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
有网友称,“这就是文字堆砌,毫无逻辑”“满满的晋江文学味”“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一些网文日产几万字,啧啧”。
但也有网友认为,“写得不错,除了一些爽文,甚至有的内容很‘内涵’。”该网友认为,在较为著名的蒲松龄《狼》的续写中,AI给出的故事就颇有现实主义的讽刺意味,值得思考。”
还有网友认为,“AI续写质量和人类差很远,但在构思和想象上,人类难以追赶。”
有AI写作平台介绍,“如果你每天写作超5000字,那么你需要AI写作,它能帮助你推敲用法、斟酌文法、改写文风等。”
也有网友概括认为:先不论好坏,艺术创作这种高度创意化、个性化的工作,原本被视为“人类的最后一片净土”,是理论上最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之一,可如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却为艺术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路。
职业写作人的“饭碗”还能保住吗?
几年前,柯洁与AlphaGo围棋大战,三战全败让人类看到了AI的强大。近几年AI应用更是层出不穷,人脸识别、AI招聘、自动驾驶等新技术日新月异。
但AI应用大多集中在数字化、智能制造等领域。AI更擅长的是识别、认知、深度学习等。AI写作虽有涉及,但表现平平。
例如几年前就存在的AI股市报盘写作,普遍认为,AI报盘顶多是制作了固定模型,有一定的写作套路,只需要定时采集相关数据即可。
AI写诗也被认为套路满满,虽然微软AI小冰都出了诗集等,但终究没引发多大反响,甚至还被嘲笑:“就是堆砌文字,我一天能写100篇。”“AI写作也就是敢出诗,因为大家都看不懂。”
主流观点认为,艺术创作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这是AI无法逾越的。但这次AI续写来势汹汹,不少人质疑:人类特有的创作能力,难道真被AI复制了?
不过有一点需注意,目前,一些精彩的AI续写并不是完全由AI完成的,其中有人为调整,可以说是AI和人类共同完成的。记者看到,在B站上传的一些精彩AI续写也都标注为作者和AI续写平台共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