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过后,“用工荒”上演了吗?从劳动报记者的调查来看,仅上海地区而言,困扰企业多年的节后招工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节前,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多地政府和企业发出呼吁职工“就地过年”的号召,送上岗位节日补贴、开辟稳岗留工生产专线、提供免费技能培训等政策礼包。
凡此种种,以薪留人,以情留人,不仅有助于疫情防控,而且缓解了每年春节惯有的“用工荒”问题。在制造业大厂、家政主力企业中,复工率超过了八成;在包括宝山、静安在内的用工大区,企业的招聘需求多为常规性,而非季节性的急招、抢招。
但是,在部分行业和岗位上,结构性的用工矛盾依然存在。比较典型的,是有技能的技术工人、IT人才、餐饮等服务业从业人员,用工缺口常年存在。就地过年不是常态化的政策措施,未来,企业靠什么来招到人、留住人?
首先,就地过年期间,为员工提供的贴心服务,不是权宜之计。企业不妨根据自身条件,延续其中好的做法,关爱员工应该常态化。对于响应号召就地过年的外地员工,安排他们错峰带薪返乡探亲,这方面,沪上部分餐饮企业已经做了妥善的安排,根据员工返乡路途的长短,给予最长15天的“带薪休假”,这样的做法,值得点赞。
其次,当用工荒暂时缓解之后,要预防部分企业因此而怠慢员工。从2012年以来,我国16岁—59岁绝对劳动人口下降了2600多万人,劳动力供给形势总体趋紧。如果因为暂时人手的充足,而忽视了员工关怀、忘记了劳动者权益保护,那么员工很可能在下一个用工高峰到来之际,卷起铺盖走人。
再者,要不断提高一线劳动者收入,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比如上海的105家核心家政企业,随着需求的增加,养老和育婴类服务员的收入水涨船高,同比增加了一成,这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员工的获得感。
最后,要提高劳动力供给侧的能力匹配度。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招工难与就业难同时存在,技术工人普遍短缺,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2以上。这本质上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随着企业用工要求的提高,迫切需要为劳动者提供更多专项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这些才是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长效机制,也是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