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时后到山东!听劝!”
“今天去上海!听劝!”
“11月中旬去杭州!听劝!”
最近,这样的“听劝体”在社交平台上刷屏了。
年轻人又在玩一种很新的东西?
“互助式旅游”突然火了
这趟土耳其旅行,小白(化名)已经期待了大半年,飞机落地的那一刻,他已经开始畅想自己坐在热气球上俯瞰卡帕多西亚的场景。
一头凉水很快将他拉回现实。在购买地铁票的时候,100里拉直接被售票机“侵吞”,而后在ATM机上取钱时,银行卡又一次被机器吞噬。
歌德在《致卡罗琳·冯·赫尔德》里写道: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
大多数时候,旅行意味着愉悦、放松,但各种不那么顺遂的“踩坑”,往往会让一场出游以疲惫、失望甚至愤怒收场。
一时无措的小白在网上发了一条求助笔记,很快便收到了几十条评论,最终,一位同在土耳其的北京网友私信他并在线下给予了帮助。
小白经历的正是在年轻人群体中开始流行的“互助式旅游”。
近日,某平台发布的《2023年国庆旅游报告》指出,互助式旅游,成为今年国庆旅游新趋势。
“旅游听劝”“出游白名单”“旅游避雷”等成为热门话题,人们乐于分享、求助和探索自己的旅游方式,也愿意在评论区给出自己的热心建议,在旅游体验的分享中,完成人与人互助的“双向奔赴”。
而在每个互助式旅游里,都能看到旅行中触动内心的时刻,可能是偶然撞见的一道风景、一顿美味的食物、一个小心避坑的提醒……那些“听劝建议”背后,都是一个个向你释放善意的陌生人。
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门槛不断增高的信息时代,陌生人在旅游上的互助,不仅是我们突破藩篱的那道高光,也是旅行路上的柳暗花明,更是“普通人帮助普通人”文化内核的注脚。
突然爆火
每天数千人发“旅游听劝”求助帖
“川西稻城亚丁听劝!明天就去稻城亚丁了,几乎没怎么看路线,去过的朋友们可以聊聊吗!比如哪个景必看,有推荐的导游吗,万一高反了怎么办?需要提前准备什么应急物品吗?”
10月2日,历经9个小时高铁到达四川后,旅游博主@念念念念喔(以下简称“念念”)发了一条视频,向网友咨询有关稻城亚丁的攻略。
热心网友蜂拥而至,有人告诉她高反一定要带药,要吸氧;有人提醒她山上民宿条件可能不是很好,要备足生活用品和吃的;还有人建议她一定要爬长线,因为牛奶海特别美……
念念所发的“听劝体”旅游求助帖,是“互助式旅游”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
“旅游听劝帖”中,有人咨询攻略指南,有人求助出行地点的建议,还有人提问突发状况怎么处理;不少在旅游城市的本地人亲自下场答疑,分享最地道的私藏路线。
听从网友的建议,念念请了一个当地人做向导。在女导游泽仁拉姆的陪伴下,这次稻城亚丁之旅不仅让她看到了摄人心魄的美景,还收获了满满的善意和感动。
比如,拉姆在自己有脚伤的情况下,还在担心念念和她男朋友的安全,在急救站等待一个钟头,直到看见他们过来吸氧才放心;即使到了下班时间,她也要等他们恢复健康才坐最晚的班车结束工作。而在旅途中,念念也经历了许多善意的瞬间:丢了钱包,陌生人打来电话归还;民宿老板等他们到半夜,帮他们拿行李;被陌生人送水喝……
在这场川西之行中,互助从行程出发到结束一直贯穿其中,而后续的旅行分享也让念念从一个求助者变成助人者,为未来每个奔赴稻城亚丁的人提供参照。
这也是“互助式旅游”的本质。
网友不仅在网上求助,也给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建议,求助者也是助人者。互助不仅发生在出发前的准备,还贯穿旅游整个过程,比如在旅游过程中出现了突发意外,比如突然想更详细了解某一个景点的内容,都可以通过搜索或发布相关帖子、私信求助,来得到更多人的回应和帮助。
亚里士多德说:人唯有在休闲时,才最真实地生活着。
某种程度上,当下流行的“互助式旅游”,可以看作自由行的升级,由“单枪匹马”的自助游变成“千军万马”来相助的旅行。
有人发布“前方实况”,有人主动分享“旅游避雷”,还有人发起“出游白名单”,帮助其他人在出行时获得更好的体验,最火的一份“酒店白名单”已经收获了6000多条建议。
一位网友讲,他在自驾出游前,往往都会提前规划,根据攻略定好详细的路线,但再好的攻略也无法覆盖所有可能。而“互助式旅游”就成了一种可以随时拿来翻阅的“救急指南”,且可以体验一些计划之外的偶遇和惊喜。
尤其在厌倦了打卡式旅游的“95后”“00后”心中,仅仅依靠现成攻略的自助游仍然存在束缚和趋同,“互助式旅游”中的“千人千面”成了最好的选择,大家可以尽情享受那些非复制的旅行乐趣。
“我会特别认真地回答,生怕他玩不好”
这个国庆,另一位旅游博主“一只豆豆”完成了一场29年人生中“最难忘的旅行”——去成都,和在网上认识两年、帮助自己走出抑郁症的网友见面。
这位网友姓左,是一位年轻女孩,在成都一所学校做老师。两年前,她看到一只豆豆抑郁症的视频后,就一直发信息给予鼓励安慰,说想分享一点她世界里的阳光给博主。
左老师有个学生得了抑郁症,她把豆豆的故事分享给了想要轻生的男生,帮助他走出抑郁。后来男生从专科升到本科,现在准备考研了。
一只豆豆说,自己是一个很被动的人,社恐、慢热、脾气古怪、害怕交朋友,但左老师的出现,给黑暗中的自己带来了一束光。两年来,两人一直保持着联系,对方给她分享生活中的美好,卡着点送生日祝福,给她寄家乡的零食、水果,还邀请自己来她的城市旅行。
这只是互联网上的故事一隅,却呈现了“互助式旅游”的奥义所在——你甚至分不清谁是贡献攻略的人,或者谁是想要获得攻略的人,大家都愿意把自己的经历毫无保留地给予他人。
“如果有谁问到我关于哪个地方特别细的问题,我就感觉像找到知音一样,会特别认真地给他回答,然后生怕他玩不好。”
旅行的意义在于美景,但旅途上充满善意的人和事,却是超越山川古迹的另一道图景,这也折射出其背后的价值观:让普通人帮助普通人成为可能。
从跟团游、自助游再到互助游,如今人们对于旅游的追求,已经不只停留在出发、到达和打卡的层面,大众更加关注在旅行中触摸到城市和人文的内核,感受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温度,并在旅行过程中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因此,人们对于旅行的需求,变得更加个体化、细分化。
而也只有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打造“千人千面”的互助式旅游,才能给到每一个人专属的旅游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