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工建设以来,各类“全球最受期待的在建博物馆”评选榜单中,上博东馆数次榜上有名。今年2月2日,上博东馆青铜馆试开放、“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开幕,揭开了上博东馆的神秘面纱,也迈出了开放“三部曲”的第一步;6月26日上博东馆开放面积扩大到80%;而随着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等最后一批展厅的开放,今天,上博东馆正式全面向观众开放。
未来上博三馆馆舍将达20万平方米
历时7年多打造的上博东馆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共设20个展厅和互动体验空间,展出文物超过1.5万件,全面开放后预计年接待观众超过600万人次。
上海博物馆东馆外景。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上博为什么要建东馆?于1996年建成开放的上博人民广场馆,位于上海城市中心黄金地段,建筑面积达3.9万平方米,在当时全国其他省市几乎没有现代化博物馆的情况下领风气之先。但随着世界文明交流日益频繁和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向往益深,上博原有规模已经不能满足功能需求。
为满足观众参观需求、承担更多公共服务功能,专家普遍认为上博东馆建成约10万平方米的体量,对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是合适的。2022年底,上博发布《上海博物馆“大博物馆计划”(2022-2025)》,总建筑面积约11.3万平方米的上博东馆初露峥嵘。
而未来以构建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艺术通史陈列为主的东馆、以特展主题展为主的人民广场馆和以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核心的北馆,将构成国内最大博物馆“航母群”之一。届时三馆馆舍建筑总面积将超过20万平方米,预计年观众接待总量超过1000万人次,将跻身世界博物馆前十行列。
书画分开看,展陈方式“遥遥领先”
随着上博东馆的全面开放,位于一楼的青铜馆也得到了巨大升级,陈列结构、展品选择、阐释说明、视觉环境等各个方面均“遥遥领先”。整个陈列精选500余件展品,讲述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是目前海内外唯一的体系最完整的中国青铜器陈列。
观众参观青铜馆。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东馆二楼的玉器馆延续通史框架,展出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360件组馆藏玉器(原人广馆展出260件组),并增补绿松石、玛瑙、翡翠作品,挑选近80件重点展品进行阐释或拓展说明,辅以线图、拓片、使用复原图或动画,多角度讲述,以帮助观众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历程、功能演化和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历代绘画馆的精致布景。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观众参观历代绘画馆。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上海博物馆的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则是海内外唯一的书画分开、系统展示中国古代书画通史的常设展。经过全面升级、创新改陈后,书画两馆在内容、功能、空间上实现了全方位提升,不少国宝级书画珍品和多年未公开展出的名家代表作重现眼前,更是在上个月迎来书画“国宝展”睽违20年后的重磅回归。
观众欣赏中国历代书法馆的字帖。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中国历代书法馆展出了众多名家代表作品。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参与感更强!观众感慨“一次看不完”
“早上十点钟到,排队半小时左右进馆,逛逛展览,买买文创,然后在这里休息一下,准备两点钟左右回家,整个过程很丝滑,工作日人也不算太多,体验挺好的!”在位于五楼的屋顶花园,记者遇到了独自前来参观的观众小季,“就算很多看不懂,轧轧闹猛也是要的。”
位于上博东馆5楼的江南新古典园林“云林”一景。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这一处幽居闹市的江南新古典园林“云林”,已然是观众拍照打卡的必到景点之一:西边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东边是兼具演出、会客功能的开放庭院,院落尽头矗立着一处仿古戏台。跨出一道门,一条螺旋形的环形坡道连接起了三、四、五层的室内空间,实现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
螺旋形的环形坡道连接起了三、四、五层的室内空间,实现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
“来了以后才听别人说今天是上博东馆全面开放的第一天,感觉还挺有意义的,不过比起人民广场馆,东馆真的太大了!就算它全面开放,我一次也逛不完全部呀,以后还要多来几趟。”观众花花向记者笑道,“感觉这里最大的不同就是参与感更强了,把展览融入了环境,也让观众融入了展览。”
实际上,全面开放的上博东馆除了各类展览,还有不少有趣的“隐藏”玩法,如现场看修文物、好逛的文创区、盖章打卡体验、顶楼江南园林式的屋顶花园、环形天窗,都成为不可错过的人气打卡点。
头图为观众打卡上博东馆的中国历代绘画馆。劳动报记者 颜筱依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