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新生力量,散发多元活力!上影节将推出特别展映回望“亚新”二十年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4-05-29 19:12

摘要: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推出特别展映活动,向观众呈现过去20年来的优秀获奖作品,回望亚洲电影的成长与变化。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即将于6月14日在沪开幕,诞生于2004年第七届上影节的“亚洲新人奖”今年也迎来了第20个年头。为了纪念这一重要里程碑,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推出特别展映活动,向观众呈现过去20年来的优秀获奖作品,回望亚洲电影的成长与变化。


新人变评委

多部作品从入围火上大银幕


众所周知,秉持“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的办节理念,上海国际电影节经过三十年的积累,渐渐形成了“6+1”阶梯型新人培育体系,“亚洲新人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事实上,作为发现和培育新人新作、扶持亚洲新兴电影力量的竞赛平台,创设于2004年的“亚新奖”一直专注于深耕亚洲影坛,扩大亚洲电影的国际版图,不断促进亚洲电影散发出多元活力。


20年来,一大批亚洲青年电影人登上“亚新奖”的领奖台,得到了激励、获得了鼓舞、增加了信心。越来越多的青年电影人从“亚新奖”起步,不仅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中坚力量,还逐渐走向国际影坛。


本届“亚洲新人单元”评委会主席曹保平。组委会供图


比如今年热映的口碑之作《年少日记》《乘船而去》《白日之下》,都是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单元”的入围作品;导演宁浩也是在2005年凭借《绿草地》拿到亚新奖“最受大学生喜爱的影片”后,拍出了火遍大江南北的《疯狂》系列;而曹保平、万玛才旦导演则从曾经的“亚新”新人成长为了行业翘楚,已经升级成了该单元评委。


新增奖项,单元升级

综合实力更强了


前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单元负责人濮紫霄对“亚新奖”20年来的变化感触更深,“首届评委只有三个人,来自美国的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中国著名导演黄蜀芹以及日本电影史学家佐藤忠男。如今,这三位前辈都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在他们见证下诞生的‘亚新奖’这20年的成长和变化,想必是令他们欣慰和喜欢的。”


因为过去的20年中,“亚新奖”的报名影片数量已经从两位数上升到了三位数;报名地区从东亚传统电影大国逐渐扩散到了整个亚洲地区;从默默无闻到赫赫有名的电影人纷纷走上了亚新红毯……这些都见证着亚洲电影的成长和进步。


2015年开始,“亚新奖”除了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两个传统的常规奖项外,组委会又新增了最佳男、女演员等奖项,让该单元的分量更重,综合力更强。去年,“亚洲新人奖”又升级为了“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再次证明了它的价值。


“特别展映”

见证亚洲电影多样性与创新性


恰逢20周年,记者了解到,本届“亚洲新人单元”将围绕“传承·展望”,设置展映、论坛、颁奖等系列活动,继续为亚洲电影的新人新作提供展示的空间、涌现的机遇、闪亮的平台。


2017年“亚新奖”最佳影片《分贝人生》剧照。组委会供图


日前,该单元的评委阵容已经揭晓,由中国导演、编剧曹保平担任评委会主席,日本导演足立绅、墨西哥导演莉拉·阿维莱斯、中国演员大鹏、中国演员倪妮、中国制片人沈旸担任评委会委员。


展映方面,观众将看到过去20年来“亚新”单元的多部优秀获奖作品,这些作品亦是过去20年里亚洲电影多样性与创新性的一个缩影。从已发布的片单来看,包括2004年在第一届“亚洲新人奖”斩获最佳导演奖的《云的南方》、2006年获得评委会特别奖和最受大学生欢迎奖两项殊荣的《光荣的愤怒》、仅用18天拍摄出的展示都市底层众生相的《到阜阳六百里》、“新裤子”乐队主唱彭磊的首部导演长片《乐队》、从上海出发走向柏林国际电影节的伊朗佳作《我没有生气!》、第14届亚洲新人奖最大赢家《分贝人生》等等。


头图为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logo。组委会供图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海新增28个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

听普契尼歌剧、喝柴可夫斯基咖啡,...

上海爱乐乐团上演全新编排“红色情...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