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时邹凡扬看了看手腕上的欧米加手表:指针指向6:05分,他走到窗边,‘刺啦’一声拉开了会客室的窗帘,新上海的第一缕曙光照射了进来,明亮而且温暖……”音画故事《第一缕曙光》被娓娓道来。
5月26日下午,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光荣之城红色记忆”——庆祝上海解放七十五周年红色故事专场在市群艺馆举行,24位学员集中展示了为期近一个月的红色故事创作工作坊的成果,也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传承着红色基因。
上海是一座光荣的城市,红色资源特别多。一条条大大小小的弄堂,很多都留有早期党组织活动的轨迹。在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陆琪雯看来,“红色文化的传播在不断创新发展,用讲故事的形式传播红色文化更接地气、更贴近百姓,故事编创讲演都比较方便,生动有趣、老少咸宜。红色故事反映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传承。”
庆祝上海解放七十五周年红色故事专场。主办方供图
此次“庆祝上海解放七十五周年红色故事专场”是对工作坊的集中展演。除了《第一缕曙光》外,活动还展示了宝山区话剧演艺工作者严夏创作并参与讲演的《陈毅夜访》,金山区社区文化工作者张玉平创作的故事《火烧竹篱笆》等。
故事《马桥之子》是闵行区马桥镇群文干部吴春燕的故事处女作。这是她第二次参加故事创作培训了,因为所在单位编撰整理了《我和马桥》这本书,她和同事商量着“为何不把这本书搬上舞台呢?”。于是,几个人将故事进行采编梳理后,请来了多位马桥市民走上舞台,一起分享这段诞生在马桥的英雄故事。
“史实性的故事梗概我们一直在挖掘,去年,我们还将马桥本土英烈的故事以沉浸经典戏剧围读的形式搬上了舞台。” 吴春燕告诉记者,此次红色故事创作工作坊给了她很大帮助,“学会了如何进行艺术处理以及艺术处理的度在哪里,让我们可以更好地讲述红色故事。”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故事》主编方红艳坦言,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红色文化发源地,也是新故事的发源地,“故事工作者有责任挖掘上海的红色资源,用故事的形式传播红色文化。”
庆祝上海解放七十五周年红色故事专场展演中。主办方供图
故事家、曲艺家葛明铭作为工作坊的导师则表示,红色故事的创作和一般文艺故事创作有所不同,“红色故事必须遵从史实,不能篡改历史,要真实,不能有过于丰富的想象力。一般人平时写故事靠生活的积累,而红色故事则需要收集很多素材,翻阅大量历史资料,才能对过往的年代有清晰的认识,这个时候才可以下笔。”
此次红色故事创作工坊的学员整体层次比较高,很多人都发表过故事和小说。大家精益求精,纷纷拿出各自的原创作品,24位学员共提交了近30篇故事。“总体质量不错,时间跨度从抗战写到解放,题材丰富多样,既聚焦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展现了革命先辈在时代的洪流中可歌可泣的事迹。”葛明铭说。
据悉,工作坊学员们创作的故事将会交给一批故事员进行二度创作,后续还将通过公共文化内容配送中心把这些故事配送到申城的各个社区,讲给更多市民群众听。
头图为庆祝上海解放七十五周年红色故事专场展演。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