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童、司线、志愿者……上海网球大师赛精彩回归的背后,他们在各自岗位绽放不同精彩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卫朋 发布时间:2023-10-15 16:39

摘要: 在赛事顺利进行的背后,是所有工作人员的付出。

历经14天的激烈争夺,焕新归来的上海劳力士网球大师赛10月15日精彩落幕。虽然冷门频出,但赛事依然不乏精彩场面,让球迷们看得津津乐道,在申城又成功掀起了一波网球热潮。


赛事顺利进行的背后,是所有工作人员的努力与付出。劳动报记者走访了三个不同岗位的普通工作人员,倾听他们为赛事默默奉献的小故事。


日本籍球童八木拓磨:熟悉了解大师们的小习惯


今年的上海大师赛重磅升级,赛程更长,规模更大。服务于赛事的球童数量也是相应增加,最终,约120名球童从600多人的参选者中脱颖而出。赛场上,他们不断地奔跑、为球员们递拍子、递毛巾,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的日本籍球童八木拓磨是一名“大龄球童”。2014年还在读初中的时候,就已经以球童身份出现在大师赛赛场。今年,他不仅会亲自上场,还成为百余名球童的培训老师和管理负责人。


八木拓磨在比赛中担任球童。受访者供图


“大师赛停办了3年,年龄大一些的球童或是工作或是学习,没办法再参与进来。”八木拓磨介绍,随着一批新鲜血液的加入,9月份天气还比较炎热的时候,赛事主办方就组织了一个球童培训营,针对底线、网口等不同区域,告诉球童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


“单双打球童的工作要求稍微有些不同,球员还会有一些个性化的特殊习惯,比如说,有的球员得分之后,他会要刚才赢得比分的那一颗球,可能就需要我们的球童马上把球传到网前,网前的球童再快速传到底线。”八木拓磨表示,每次上场之前下场之后,他也会召集球童们开一个短会,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十多天的上海大师赛,八木拓磨每天11点之前到岗,所有比赛打完才能回家,离开球场最晚的一次已经超过了凌晨1点。“我们家就在闵行,我回去还是比较方便,有些球童转班车的话,回家就更晚了。”所以,针对球童的工作熟练程度、路程的远近,安排好球童的上岗时间,对于八木拓磨来说,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八木拓磨在比赛中担任球童。受访者供图


自1998年首次举办国际网球赛事,上海与网球的缘分已走过25年。自初中起就生活在上海八木拓磨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他告诉记者,自己很喜欢打网球,上海的网球氛围也是越来越好、越来越国际化,“有一些球童是从法国和西班牙飞过来的。可能初中就来上海生活的缘故吧,我非常喜欢费德勒,但更喜欢张之臻,因为他是上海人,球也打得非常好,这两年进步非常快。亚运会决赛他和我们日本选手交手,我也是站在张之臻一边。”


今年上海大师赛,有一场张之臻出战的比赛,八木拓磨就在场边担任球童,“看着自己喜欢的球员打球,其实还是蛮紧张的,而且那一场他开局有点落后。”


八木拓磨明年毕业,结束在交大的研究生课程。“我是学公共管理的,可能还是会找专业对口的工作,但我会把网球和体育一直当做爱好,也乐于见证上海网球氛围越来越浓厚。”


球员更衣室志愿者肖柏如:换一种方式实现网球梦


同样曾是一名球童的肖柏如,今年走上了志愿者岗位,在球员更衣室提供服务。


肖柏如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三年级的一名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他一直都在接受网球训练。“今年赛事规模扩大之后,球员更衣室进行了扩容,原来的健身房也改成了更衣室。”肖柏如说,赛事进行之初,赛程比较密集,球员比较多,志愿者的工作相对比较忙碌。


“在赛事的初期,球员刚刚来到更衣室,对这里不熟悉的时候,我就需要为球员提供指引和介绍,比如他的柜子所在位置以及锁的使用方法等。”肖柏如说。


肖柏如在球员更衣室门口。受访者供图


两周的工作时间里,包括肖柏如在内的四名更衣室志愿者,分成了早班和晚班两个班次,肖柏如和另一名同学是早班,上午9点多到达赛场,到更衣室准备给球员提供的水和毛巾等用品,“毛巾和水用完了,就需要及时补充,包括球员如果需要冰块等,我们也要及时提供。”


儒雅,有风度,瑞士天王费德勒是网坛的杰出代表,也是上海大师赛的老朋友。而在新朋友当中,大师们之所以被称为“大师”,也都保持着这项运动应有的素养和气场。“我并没有看到有球员会把输球的沮丧等情绪带回到更衣室来,都比较平静。”肖柏如说,“同时,大家在更衣室里也没有我想象中的如临大敌、互相对立,而都是相谈甚欢的状态,这让我涨了见识,也开了眼界。”


肖柏如很珍惜近距离看球的机会,下午结束工作之后,会留下来再看看比赛。“在家门口能够在这么好的场馆,看到这么优秀的球员,我觉得我们上海网球迷很幸福。上海大师赛已经办得非常棒了,从比赛的组织和秩序,到观赛的感受和体验,我觉得都已经做得很好。如果未来赛事还招募志愿者,我肯定还会希望参加。”


司线裁判傅璐:见证着上海大师赛的成熟与壮大


与球童的休息室一墙之隔,另一间休息室里则是比赛的重要成员——司线裁判。在上海大师赛这样的高规格比赛中,赛场上需要有9名司线裁判,分别照看9条边线,以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


从2002年就开始担任司线裁判的傅璐,就是为本届上海大师赛服务的司线裁判之一。今年的比赛当中,上海球员张之臻对阵布兰登·中岛的比赛中,一次击球正中傅璐的头部,让后者在网络上“火”了一把。


司线裁判傅璐。受访者供图


傅璐坦言,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由于岗位的需要,司线裁判在工作时必须全程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能有丝毫的走神,否则就无法准确给出判罚。所以,司线需要在各种情况下保持镇定,以保证比赛顺利进行。“张之臻也很有素养,马上跟我击掌互动了一下,缓解了我们彼此的压力。”傅璐说。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行和发展,“鹰眼”引入到网球赛事之中,“人眼PK机器”的新对抗,让司线们面临着巨大压力。包括大满贯在内的一些赛事,甚至已经开始取消了司线裁判的设置,转而使用纯粹的电子司线裁判。


“很多球员的发球就和炮弹一样,甚至已经超出了人眼的反应力极限,必须依靠司线裁判本身的技巧和经验。”傅璐说,很多比赛里面,一个球的界外与界内仅仅只有几毫米的差距,而司线裁判需要在越来越快的球速和越来越强的旋转中做出最精准的判罚。


今年的赛事裁判队伍。受访者供图


据傅璐介绍,司线裁判在执裁比赛时,都会接受主裁或专门的评估人员的评估,比赛中的执裁专业度、被鹰眼挑战时的判罚正确率,乃至于仪容仪表,都是评估的内容。比赛之后,这些数据都会进入ATP的数据库,只有过往比赛表现优秀的司线裁判,才能被赋予更多信任,得到更多执裁高水平重要比赛的机会。


“不管怎么说,我们不断总结、学习,才能有提高。”傅璐表示,上海大师赛的管理系统已经非常成熟,给裁判创造的条件也特别好,更加需要他和同行们不断进步,“在整体的赛事运营和赛事组织方面,上海已经超越了很多同类赛事。很多其他省市的裁判都反馈说,上海在全国的国际赛事中是档次最高的,很多裁判也都希望来参加上海大师赛的执裁。”


头图为球童八木(左)拓磨在比赛中。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胡玉荣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网球名将吴迪助阵!上海网球大师赛...

对话|推广全民健身、酷爱铁人三项...

视频 | 元宵佳节猜灯谜!台湾青...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