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二号古船回家了!入坞后转入文物保护新阶段,预计明年完成临时考古大棚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唐一泓 发布时间:2022-11-25 17:57

摘要: 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整体打捞阶段任务圆满完成。

11月25日下午1时30分,为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运输设计建造的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装载着古船平稳进入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内。经过近2个小时工作,古船弧形梁沉箱精准地落座至预先浇筑的马鞍座上,这标志着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整体打捞阶段任务圆满完成。劳动报记者在现场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


奋力轮怀抱古船进入吴淞口

(图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


中国水下考古的创新实践


长江口二号古船位于长江口航道上,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遗存,2015年在开展上海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时发现。因水流长期冲刷导致船体逐渐露出海底,难以原址保护,长江口浑浊水域也无法实施全面系统的水下考古发掘,为确保古船安全,经过多方论证,2021年确定采用整体打捞发掘方式进行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和保护工作。


2022年3月2日,正式启动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整体打捞阶段工作。11月21日凌晨0时40分,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整体打捞出水。今日古船入坞落座、标志古船整体打捞工作圆满结束,进入统筹开展保护舱建设、古船考古发掘、船体和船载文物保护、博物馆规划建设等方面新阶段。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表示,长江口二号古船水下考古调查以及整体打捞阶段的成功出水、平安运输、顺利入坞,充分展现了中国水下考古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凸显了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高端制造实力,体现了我国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能力的显著提升,在世界水下考古领域也是首屈一指。


部分出水文物


入坞进行中


探索出水文物保护中国新方案


“我只看见了奋力号,那么古船究竟在哪里呢?”这是不少观看入坞直播的观众的疑问。事实上,在被运抵船坞之前,它已经被妥善“藏”进了奋力号的“肚子”里。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翟杨接受劳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古船在水下埋藏了150多年的时间,它已经适应了水下环境,出水暴露于空气环境中后,考古人员将进行环境调控,以保障文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让古船逐渐适应“新家” 。


事实上,出水文物特别是海洋木质文物整体保护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为了确保古船船体和船载文物安全,11月21日古船出水后,现场立即启动保护工作,对暴露船体进行了贴敷保湿处理、整体覆罩保护罩,因此,观众暂时还无法亲眼目睹古船的真容。接下来,考古人员将分别对文物所处区域的海水及淤泥取样分析,及时获取古船文物保存环境的原始信息。运用多学科、多方法推进古船考古发掘工作,探索形成文物整体保护的中国新方案。


翟杨还告诉记者,在古船进入船坞落座后,文物保护团队将进一步采集各类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及时开展离散暴露船体构件临时加固保护、船体保湿处理。在古船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则将在1号船坞区域建设一座覆盖整个古船沉箱的保护舱,后续将建设临时考古大棚,搭载照明、安防和文物保护等系统,开展保护舱环境状况实时监测和调控,确保舱内各项环境参数稳定,确保船体及文物安全。预计2023年10月前,考古大棚建成后,古船将进入实验室考古发掘与文物整体保护阶段。


考古保护舱效果图


古船博物馆将成城市文化新地标


长江口二号古船保存完整、船载文物丰富,大量船上生活物品展现了清代晚期商船航行与船上生活的生动画面,是当时船舶社会的实物反映,被称为一颗跨越历史的“时空胶囊”。杨浦上海船厂旧址则曾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它见证了“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的发展历程,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发地。


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发现,不但填补了我国清代晚期木帆船研究空白,是上海作为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宝贵见证,也大大丰富了“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战略和长江经济带、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告诉记者,上海市委市政府已决定,将利用两个老船坞和保留的历史建筑,筹建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未来,上海将在这里打造一座可同步开展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和展示教育的活态的考古遗址博物馆。老船坞将华丽变身为“生活秀带”上一颗最亮眼的“明珠”,让更多的人欣赏到文物考古的魅力神韵。

摄 影:颜筱依,唐一泓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谁是上海文化企业领军者?“十强”...

黄浦这家保龄球馆有何奥秘?国家队...

马勒第三交响曲12月将以完整编制...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