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完美的舞姿写一封热爱生活的情书!《悠悠视界》回归,素人舞者照亮城市软实力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1-11-14 15:45

摘要: 这些素人舞者让许多人看到了,舞蹈不是目的,它只是载体,承载的是生命本身的力量。

11月14日下午,半年前曾在沪上舞蹈界引发强烈反响的素人舞蹈剧场《悠悠视界》再次回归,并在上海国舞剧场献上了“封箱”演出。台上台下不少人为之落泪,谢欣、王佳俊等职业舞者也被这部真诚的作品所打动,纷纷为其打call。


许多人或许还记得,今年5月21日,《悠悠视界》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实验剧场首演时的场景。13位素人,从8岁到66岁,从小学生到女博士,历时8个月,飞越40000公里,跨过疫情、年龄、职业甚至生死的隔阂,以并不那么完美的舞姿成为了沪上舞台的一枚超强催泪弹。


这是国舞剧场在去年7月开启的一个素人项目,起先只是一个实验作品,为普通人打造一支专属舞蹈。于是,在100多份报名视频里,导演宋欣欣和国舞剧场团队上下经过层层选拔,最后选定了13人。他们有的是画家、博士,有的是程序员、商业分析师,也有自由职业者和稚气未脱的少年。


去年10月以来,他们每个周末从杭州、哈尔滨和上海的各个角落聚到一起排练。期间不仅克服了时间、距离、疫情带来的重重挑战,剧组还经历了两次撕心裂肺的“死别”——程序员潘文佳因为意外去世,前幼儿园老师杜鹃因病去世。



这些突如其来的打击,一度让这个作品笼罩着悲伤的味道,但也无声中赋予了其他舞者更大的力量。今年5月在沪首演时,尽管2人已经不在,但《悠悠视界》仍然以110分钟的完整面貌亮相,每一段故事、每一个舞姿都直戳观众内心,三场演出引得台下一片泪海。


上海首演过后,《悠悠视界》豆瓣开分9.1。这部在业界引发热议的作品也先后受邀前往北京“星空艺术节”线下放映,后来又去了杭州大屋顶剧场巡演。如今兜兜转转回到上海,14日下午的“封箱”演出更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一部素人舞剧缘何成为爆款?并在首演之后的半年里不断被观众呼唤回归?其实当一众职业舞者为《悠悠视界》打call的同时,他们已然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青年舞蹈家谢欣看完演出后感叹,“这是一个奇妙的剧组,这个作品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相信彼此和珍惜这个机会,这样出来的作品它最大的魅力就是真诚,就是人最朴实的样子,每一个人的故事与舞蹈之间那些真诚、奇妙的连接成为种子,然后长出果实。”


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王佳俊在今年5月看完《悠悠视界》的首演后,更是成了这个作品的粉丝,特意发微博为这些素人舞者打call。


“他们把自己不被常人所看到的、隐藏着的、我们称为弱点也好,称之为不愿去回忆的痛苦也好,呈现给观众看,这不是一般的舞者可以做到的。这个舞蹈已经超出了我们所认为的舞蹈审美因素,它更多地展现出了我们要如何去回忆自己的过去、如何去想象自己的未来。我觉得这就是舞蹈最大的魅力,给你无限想象的空间,给了你无边无际的可能性,让这个舞台上出现更多梦幻的东西。”



国舞剧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悠悠视界》是一部为13位普通人“量身定制”的舞蹈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B角,没有可替换的角色,“他们每个人都以自己无可取代的段落,在舞台上讲述着自己不可复制的经历,这也使得《悠悠视界》成为了一部无法复制的作品。”


的确,《悠悠视界》的成功并非偶然。一方面,这些素人舞者让许多人看到了,舞蹈不是目的,它只是载体,承载的是生命本身的力量。其次,支撑《悠悠视界》从酝酿到诞生直至火爆的,正是上海开放、包容的海派文化特质。


而当艺术家愿意走下舞台,伸出手让更多观众看到素人的特别一面;观众席中,更多人愿意放下职业标准,以包容的心为并不完美的舞姿鼓掌,更多“有趣的灵魂”才得以在舞台上自由绽放。而反过来看,这些“素人明星”又何尝不是点亮城市软实力的那另一道光。


国舞剧场供图。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北京奥运会8分钟后,她又将击剑运...

连续11小时共舞“云端”!国舞中...

自编自导自演《大饭店》惊艳大剧院...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