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星、谢欣、李艳超、胡婕……9月19日至20日,由多位顶尖舞者携手呈现的舞蹈剧场《大饭店》在上海大剧院连演两场,为申城观众的中秋假期带来了一场艺术的盛宴。
这是青年舞蹈家黎星的导演处女作,自2018年首演以来,《大饭店》曾四次到访上海,此次来沪也是该作品的第50场纪念演出。什么是舞蹈剧场?《大饭店》有哪些看点?为什么将纪念演出放在上海?带着疑问,日前,记者与黎星展开了对谈。
什么是“舞蹈剧场”?
在《大饭店》的票根上印着四个字“舞蹈剧场”,许多人对于这个概念或许有些新奇,它和传统舞剧有何不同?自2018年首演起,黎星就经常被问到这个话题。
其实,在黎星看来,这并不算是一种先锋的创作。“比如我刚刚演的《沙湾往事》,还有上海现在最有名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些都是传统舞剧,有一个很完整的戏剧故事。”
但舞蹈剧场更侧重肢体,“可能只是一个气质、一个符号或者一个词就可以形成动作,更多的是以身体出发的一个基础,这个就是现代舞的剧场。”在黎星看来,这种表演的魅力在于,肢体解放后,舞者有了更多表达的可能,也给了观众更多想象空间。
尽管是处女作,但《大饭店》的制作也算大手笔了。不仅有精良的音效、舞美,黎星还特意从欧洲请来了顶级的灯光师,“与国际艺术家合作,也是希望作品有一个更国际化的呈现,在后续的巡演中可以一直保持这种品质。”
服装颜色里揭示人物个性
回到作品本身,《大饭店》讲述了七个不同身份、性格的人在“大饭店”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上演了一场罗生门般的故事。选择这个主题,与黎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黎星告诉记者,因为自己常年在外演出,总是会住在不同的酒店,遇到来来往往的旅客。“我记得2015年,我在北京只呆了23天,行李箱里有时要带上三个季度的东西,你会发现,酒店对于我们来说特别像是一个移动的家。”
但每个人又总有独处的时候,回到房间也会与自己对话。于是,黎星将这些经历化作创作素材,得到了舞台上的七个人物。入住大饭店的七名房客,也成为了七块碎片,通过“七种人生”拼出了一个完整的小世界。“他们身上的故事,每一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观众看着舞台上的爱恨情仇时,其实也是在看自己。”
黎星坦言,自己是一个对色彩和画面十分敏感的舞者,这在《大饭店》中也有体现。比如剧中的7个人物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这些颜色其实都有不同的寓意。
“比如情人的扮演者,她是欲望的象征,她裙子的颜色是罂粟红,是罂粟花开得最艳快败时的红,红得最极致;夫人穿的是蓝,我们用的是木蓝,在西方的油画里,只有圣母穿的衣服才可以用这个蓝色,所以,服装颜色的出处和人物的身份都是统一的。”
喜欢与上海观众对话
黎星告诉记者,不仅作品本身颇具看点,这次在上海大剧院的演出还恰逢《大饭店》50场的重要节点。因此,这次演出集中了谢欣、李艳超、胡婕等多位国内顶尖舞者,堪称全明星阵容。
而之所以选择上海,黎星直言,是因为他十分喜欢上海的艺术氛围,“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那么多观众愿意走进剧场,与艺术家们保持着良性的互动和沟通。而且上海开放、很包容,观众不会带着审视的态度来看戏,这种对话,对创作者来说是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所以我们的作品到上海,我经常说可以多演几场,没事,上海观众能接住。”
黎星喜欢与上海观众对话,每一次都能汲取慢慢的能量和创作动力。不过,这一次来上海,赶上了黎星演出密度最大的一次。10天,他要横跨5个城市,担纲8场演出的主演。
在上海大剧院的《大饭店》演出前,黎星刚刚结束了舞剧《沙湾往事》在上海国舞剧场的沪上首秀。而忙完《大饭店》的50场纪念演出,他又要紧锣密鼓地赶往江苏大剧院,首演他导演兼主演的舞剧《红楼梦》。
希望每一部戏都掷地有声
采访时,记者注意到,忙碌的行程让黎星的脸上多了一丝疲惫,但只要谈起舞蹈,他的眼中立刻就有了光。黎星坦言,多个角色的交织的确带来了挑战,尤其是体力上的。但作为舞者,黎星对于“黄金年龄”有着自己的看法。
在黎星看来,舞者从学校毕业后就踏入了“黄金期”。“25岁前是身体的黄金期,比如《永不消逝的电波》里演小裁缝的何俊波正是当打之年,你想象不到的他都可以做到。”
而到了25岁之后,尽管体能上会有所影响,但黎星认为,这个阶段恰恰是演员塑造和丰富舞台角色的成熟期。“那时,你才知道什么叫做气定神闲的‘稳’,那个稳不光是人生经历的积累,还要有舞台上上百场演出的磨练。”
如今,迈入而立之年的黎星十分享受这个阶段,在他看来,这是舞蹈演员最好的时代,一定要坚持跳、不断创作。但不管是作为舞者还是导演,他都希望自己倾尽全力,“做每一部戏,我都希望它掷地有声!”
上海大剧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