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为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从老上海的竹枝词(也称衢歌、杂咏)中,可窥见昔日在这天有多种独特的民俗。
在老上海,中秋也称“八月半”,家家户户都要“斋月宫”,就是明月升起时,将八仙桌置于露天,供以月饼、瓜果、鲜藕、桂花蜜酒等,并展开执捣药杵站立的月宫玉兔符画;祭月完毕,全家开开心心吃团圆饭,难怪清代张春华的《沪城岁事衢歌》云:“月盈良夜坐凭楼,无限明辉霁远眸。庭院开尊延赏处,二分秋色到中秋。”
清代秦荣光的《上海县竹枝词》云:“中秋赏月竞开筵,月饼堆盘月样圆。礼斗香还烧大斗,南园向最盛香烟。”从前,申城在“八月半”流行“烧斗香”,这不仅是一个隆重节俗,而且也是祈愿秋收五谷丰登,“斗”向为粮食的量器和计量单位,还蕴含“蟾宫折桂”之意,旧时科举考试的“乡试”(省级考试)在农历八月举行。斗香也唤作香斗,可去纸扎店购买或自制,它以线香编制而成,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外围糊纱绢,绘月宫楼台亭阁图画,并贴“月圆人寿”等剪纸金字。里面放木屑,中插棒香及纸扎龙门、魁星、彩旗,小的仅一“斗”,大者上下三“斗”连贯。清末上海《图画日报》所绘的“卖香斗”配打油诗云:“八月中秋月团圆,烧支香斗保平安。斗面檀香铺几片,斗底木屑一大团……”在“斋月宫”时,无数庭院香烟飘逸,许多桥堍均点燃特制的大斗香,所以清代杨光辅的《淞南乐府》有“中秋香斗烛三天”之语。此刻,最热闹的地方是上海县城(今中华路、人民路环线内)南面的蕊珠宫(遗址位于今也是园弄、凝和路一带),这里原系明代天启年间乔炜造的南园,清代康熙年间李心怡购下并更名也是园,后地产归道士所拥有,在园中建起道观,民间依然习称“南园”,内设“斗坛”,人们在中秋竞相“烧斗香”的盛况通常自黄昏持续至深夜。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笔者探寻蕊珠宫(清代道光年间改设蕊珠书院)遗址时,看出也是园弄60号地面凸起,此乃原先也是园假山之地基。一位高龄老太得知我的来意,就从屋里找出久藏的斗香:“这是我的外婆生前自己做的。后辈视为吉祥物,一直保存。”仔细端详,它虽已年份很长,却仍像一件别致的工艺品。
清代李行南的《申江竹枝词》曾赞叹“沪城八景”,其中对“石梁夜月”咏道:“桂尊环饼答秋光,处处氤氲朝斗香;结伴良宵出城去,陆家桥上月如霜。”在晚清,申城堪称“东方威尼斯”,河道交错,桥墩纵横。“石梁夜月”观景地陆家石桥,横跨于小东门外方浜(遗址位于今方浜东路、东门路之间),桥北就是法租界,所以晚清小说《海上花列传》谓“上海地面,华洋交界的陆家石桥”。陆家石桥为明代嘉靖年间陆深捐银400两、米千石所建,由于桥栏镌刻大量祥云图案,也叫作万云桥;因陆深曾供职国子监,又称学士桥;它的南北两端各有二十四级台阶,桥下有环洞三个,中秋之夜月影穿桥孔而过,被誉为“月影穿环”。每逢“八月半”,申城“走月亮”(因至少要经过三座桥,也称“走三桥”)者熙熙攘攘,人们皆喜欢驻足陆家石桥,观赏那水中荡漾的圆月倒影,“石梁夜月”逐渐名闻遐迩,甚至有人集唐诗隽句来描述此景:“万里风烟接素秋(杜甫),月华星彩坐来收(杜荀鹤),水晶帘外金波下(沈佺期),几度高吟寄水流(谭用之)。”2011年秋,在东门路的建筑工地挖掘发现石桥踪迹,“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原来肯定是河道”,并“在现场发现部分桥木结构”,这引起施工单位和相关部门注意,专家经分析认为此系陆家石桥构件。我闻讯赶去,面对陆家石桥遗痕,追思昔日斗香氤氲中,人们或伫立桥上,或从附近石库门“老虎天窗”探头,争睹“石梁夜月”,蓦然觉得从现代著名诗人卞之琳的不朽之作《断章》(收入1935年出版的《鱼目集》)中能品味这种意境:“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清代周兆鱼的《潜溪杂咏》云:“芋魁大豆瓣香烧,玩月相邀夜漏分。走过三桥风露重,凉痕怕浣藕丝裙。”诗后附注,曰“中秋食芋艿、豆荚”。到“八月半”,把“毛豆荚煠芋艿”作为必备之物,不仅是在宝山大场镇(旧称“潜溪”),沪上人家向来都如此。此时,本地应市的“红梗芋艿”品质优良,根部略带粉红色,煮后不糊,香糯爽口;“牛踏扁”则是毛豆中的佼佼者,粗看荚长而扁,似被牛脚踩瘪,实则粒儿饱满,一煮即酥,软糯微甜,两样一起煠熟剥着吃,真是别有一番滋味。这种岁时食俗有美好的寓意:芋艿作为球茎繁殖的植物“母子相依”,众多子芋附生在母芋周围,象征着家庭的团圆;毛豆荚内豆子整齐排列,紧密依偎,隐喻着兄弟团结。因而,中秋吃“毛豆荚煠芋艿”沿续至今。记得儿时在“八月半”,祖母总是自己汏带泥的“红梗芋艿”,让我剪碧绿的“牛踏扁”两角,接着将芋艿铺于镬底,毛豆撒于上面,再倒入适量的水并加点盐,先猛火后小火,待香气四溢便酥软可口。
另外,沪郊还长期流传同中秋搭界的谚语,如宝山有“中秋月朗来年熟”,嘉定有“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奉贤有“八月十五雨淋淋,正月十五雪打灯”,这闪烁着民间预测未来天气的智慧。
随着岁月推移和时代变迁,上海欢度中秋已呈现新风尚。然而,回眸过去申城“八月半”的民俗,仍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