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大寒,又是一年。今年的小年夜同时也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当冬春之交与年岁更替相遇,寒气也被回家的急切心情冲淡了几分。1月20日下午,虹桥火车站人潮涌动,候车室座无虚席,两侧检票口前的队伍几乎相交,留出的通道上,乘客来回穿梭,寻找着回家的方向。
(1月20日下午,虹桥火车站候车室满是旅客。)
等待,满含回家的期待
下午一点,离G1768次列车发车还有2个多小时,郭小姐已经来到了候车室,生怕错过回家的列车。与其他低头玩手机的旅客不同,她一直在四处张望。“很久没有体会到这种年味满满的感觉了。”“春运”对郭小姐来说,已经是一个久违的词汇了。
在上海工作6年,她给家人带过大白兔奶糖、特色糕点等不少年货,但今年,她带回家的“年货”有些特别——一个“大白”造型的摆件和一部iPhone14手机。前者是她疫情时做志愿者得到的纪念品,上面还刻着她的名字;后者是在公司抽奖得到的奖品,她想在新年与母亲一同分享这份幸运。
15:20,看到LED屏幕上G1768次列车变为绿色的“正在检票”,郭小姐与笔者告别,融入了走向站台的人流中。
15:45,G1768次列车还未停止检票,等待乘坐G234次列车的乘客们已经陆续来到检票口。“早点上车,行李架才有地方。”赵女士一边说,一边侧身露出她的大行李箱,以及叠放在上面的干果、点心,“省得把东西压坏了。”去年她带回家的点心受到了家人的喜爱,所以今天出发前,特意抽出时间去买了现做的糕团和蝴蝶酥。
队伍里,王先生的身旁只有一个小行李箱,怕除夕前无法赶回家,给家人买的营养品、新衣服已经先一步寄回了家中。
其实,回家的期待半个月前就已经开始。“晚了两分钟一张票也没了。”两周前,王先生没有抢到回潍坊的票,以为只能等初一“错峰”回家,没想到,前天早上他收到了候补成功的短信,回家过年的愿望并没有落空。
(列车上,乘客在放置行李。)
回家过年,多晚都不晚
有人早早等候,也有人在最后一刻,堪堪赶上回家的列车。
16:28,离G234的发车时间只剩四分钟,一位女士带着孩子匆匆冲上车,松了一口气,随后问道:“这里是几车厢?二车厢在哪边?”她离开不久,站台就响起了铃声,车门自动关闭。
“呜——呜——,回家喽回家喽。”随着列车缓缓启动,乘客吴女士模仿汽笛的声音,哄着怀里仅有10个月大的女儿。吴女士告诉笔者,说是回家,但这其实是女儿第一次出远门。
结婚五年,以往都是把老人接到上海过年,今年,吴女士第一次回老家过年。出发前,吴女士担心女儿不适应北方的天气,或在旅途中哭闹,考虑过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但最终还是决定带上女儿一起回家:“希望姥爷见到孩子,一高兴身体就好了。”
17:45,列车到达南京南站,54岁的彭女士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次高铁返乡体验。两分钟前,儿子刚刚打来电话,叮嘱她换乘的事宜。
以往,彭女士都与家人一同自驾返乡,但今年,由于工作的食堂缺人手,她决定留到小年夜再离开,错过了与丈夫、儿子一同回家的机会。
“儿子都帮我安排好了!”彭女士一脸自豪地展示着手机里的地铁线路和车票截图。两个小时后,她就能回到淮安老家,与家人共进晚餐。
21:06,列车即将抵达淄博站。已有三年没有回过家的章先生看向窗外,惊讶于铁路两旁新盖起的高层住宅,在他的印象里,以前乘车到附近都是黑漆漆的一片,而现在有了窗口的灯光。
因为父母时常来上海,一路上章先生并没有表达太多对家人和家乡的思念,连回家的理由都是“正好买到票了”。直到现在,他才真正有了“回家”的实感。
千里外的湖北襄阳,也有一盏灯在等待着即将深夜归来的郭小姐。母亲已经包好了她最爱的韭菜饺子,不管她几点到家,都能吃到热乎的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