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对,回家!
没别的,就是想家了!
回去就想多陪家人说说话,啥都不干也乐意!
……
这是春运时分铁路候车室里一组简单的对话。质朴的话语直白地讲述了返乡人对家的思念,对见一见亲人的渴望。毕竟,自从离家起,故乡对他们而言,仿佛只属于冬季。
人间烟火处,年味渐浓时。20万、30万、40万……连日来,上海各大火车站始发的客流数每天都在增加。1月19日,铁路上海站更是迎来了今年春运客流最高峰,预计发送旅客超47万人次。
万水千山的奔赴,只为回家!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载满思乡之情的候车室,用镜头和话语记录下这动情的一瞬间。
“听说我要回去了,她一晚上都没睡”
这几天,一走进上海的各大火车站,你就能看见很多人。他们中,有人扛着大包小包,包里有给孩子买的零食和玩具,也有给老人带的衣服和补品,有村里吃不到的海鲜,有镇上买不到的洋娃娃。
肩上的行囊虽然沉重,但他们的脸上却满是笑容,脚步也跟着轻快起来。
“听说我要回去了,她一晚上都没睡,兴奋得跟个小孩似的。”刚挂断视频电话的王黎宸止不住地笑了起来,口中的“她”,说的正是三年多没见的外婆。
这几年,因为疫情原因,在上海工作的小王一直都没能在春节回家。年迈的外婆虽说有人细心照顾,但总是不忘盯着问“我家崽崽啥时候回来?”,即便已经成家好多年,有了自己的小孩,但在外婆眼里,小王始终都是那个长不大的“小姑娘”。
这次,小王特地带上了自己的娃娃,也就是家里的第四代,一起回老家过年。“回去就想多陪她说说话,啥也不干,就这么待着也乐意。”说起回家的愿望,小王讲的很简单,但却是无数异乡人回家的共同心愿。
“等把账还完,这辈子就安安心心过了”
候车室里还有一些人,是在大城市打拼的务工人。他们身上或许还沾着水泥灰尘,来不及换洗,指甲缝里还留着干活时嵌进去的泥土,来不及清理,就背着蛇皮袋、拎着塑料桶匆匆赶来火车站。
即将踏上返乡路的刘军行就是其中一个。“这些塑料桶结实,带回老家当水桶,可管用了。”老刘坦言,农村人都这样,舍不得扔东西。
说起过年的心愿,年近六旬的老刘摸了摸花白的头发,质朴地说道:“只要能把身上的贷款和账还完,就没啥遗憾了,这辈子也就能安安心心过了。”
今年,老刘的火车票目的地没有买到四川,而是选择在郑州提前下车,原来,儿子特地在自己打工的地方等他,想着先和亲家聚一聚,到初三以后再一起回老家。
“想我的小孙子了,快两年多没见着面了。”老刘一边呢喃着,一边拿出手机里的照片仔细翻看着,“想着的时候就打开来看看,瞧胖乎乎的,可爱不?”
平日里,老刘经常会和儿子还有小孙子视频,“之前看视频里,他都会站起来蹲下去了,还一直朝着我哇哇哇地喊。”说起第三代,老刘满脸的开心,那种隔代亲的喜悦扑面而来。
一年里休息的时间很少,但春节老刘还是想回家看看。“大城市热闹,交通也方便,啥都有,可我还是惦记老家的味道。”对老刘而言,“老家”是他一直不变的牵挂,也是最能令他感到安心的地方。
“年轻时候多吃苦,老来才能享清福”
19岁就从河南老家出来讨生活的李叔坪,在候车室的人群里一点都不起眼。坐在角落里的他,在一张纸上一笔一画地记着些什么东西。字谈不上好看,但算端正。
仔细一问才知道,李叔坪写的是最近一段日子自己打工的工时。“30块钱一个小时,一天差不多干10个小时,也有300块了。”他一边写一边算着这笔钱。对李叔坪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只要有活干,在外面打拼一年,老家一整年的生活就有着落了。
眼前的老李皮肤黝黑,额头上有着不少皱纹,深深浅浅,双手也很是粗糙,一看就是多年干体力活的。“从家里出来打工40多年了。”老李直言,这大半辈子几乎就一直在外面走南闯北,“跟着工头跑工地找活干。”
差不多跑遍了中国的他打心底里还是喜欢上海,“上海老板做生意本分,不骗人。”老李诚恳地描述着他对上海的印象。
今年春节,老李不打算在家待太久,准备初十就回上海了。问他都一把年纪了为啥还要这么拼,他搓了搓手,语重心长地说:“年轻时候多吃苦,老来才能享清福。”
确实,在春运大军中,我们总能找到这些长年在外打拼的务工群体,他们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在既陌生又熟悉的异乡,用一双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而奋斗着。或许,他们有别于写字楼的白领,没有挺阔衣服、干净的皮鞋,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为实现自己的心愿而努力。
这三年,有太多人阔别故乡和亲人,也因为如此,这个春节比往年显得更个有意义。在看到亲人的那一刻,旅途遥远、舟车劳顿都算不上什么,因为,见面时的惊喜和感动,就是回家的全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