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聊科普】“心门”坏了,修复置换皆有解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韩胜昔 发布时间:2024-10-25 11:52

摘要: 上海市胸科医院聚焦创新、前沿、疑难的高新技术,积极开展围绕瓣膜病基础、临床和转化方面的研究。

心脏瓣膜指的是心室与心房之间或心室与动脉之间的膜状结构,其作用就和屋子里的“门”一样,因此也俗称“心门”。每个人有四扇心门,分别是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瓣膜在心脏永不停止的血液循环活动中有效维持心腔内血流的方向,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瓣膜一旦出现问题,各心房心室内的血流就会出现“反流”或者供血不足等情况,造成心脏功能异常,甚至心功能衰竭,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


心脏瓣膜病(简称“瓣膜病”)是指心脏瓣膜受到各种致病因素损伤后或先天性发育异常所造成的器质性病变,表现为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最后常导致心功能不全,引起全身血液循环障碍。在我国,以风湿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的瓣膜病最为多见,在所有心脏病手术中,瓣膜病将近1/3。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退行性变瓣膜病患者人数正逐年递增,对于瓣膜病诊疗技术的提升有着迫切需求。



上海市胸科医院是新中国第一家的以诊治心胸疾病为主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也是上海最早开展心脏瓣膜病治疗的专科医院,拥有心血管病学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和心脏大血管外科两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成涵盖心内科、心外科、超声科、放射科、麻醉科等多学科联合的心脏中心,掌握国内疾病谱最广、门类最全的心脏疾病诊治技术,尤其擅长瓣膜病的内外科联合治疗,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瓣膜病的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有两种方法,即瓣膜成形术与瓣膜置换术,就是“修门”和“换门”。“换门”效果立竿见影,但术后需要终身服药,且一旦再次发生病变,治疗手段会受到一定限制。“修门”可以保留患者自己的瓣膜,进一步改善功能,但“修门”对医生技术要求更高,手术难度挑战更大,需要默契的团队配合和细致的手术操作。胸科医院心外科始终致力于心脏瓣膜成形术的倡导,积极开展并推行前沿修复理念,以“修”瓣替代“换”瓣,让诸多心脏疾病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和更优的远期生活质量。目前,胸科医院的瓣膜修复术占比达70%以上,居全市首位。


另一方面,微创瓣膜介入手术已成为瓣膜病治疗的热点,尤其适用于高龄和身体基本条件虚弱的高危心脏瓣膜病患者。胸科医院心血管专业团队从传统外科方式和介入的不同路径,一方面采用小切口、胸腔镜以及机器人等外科术式;另一方面通过经导管的方式进行瓣膜疾病治疗,包括经导管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等置换术、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以及经导管三尖瓣介入治疗等。前者在体外循环的辅助下进行小创伤的操作,医生视野直观,手术效果切实;后者则是利用经血管的介入方式,创伤更小,更适合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无论何种方式,胸科医院的心血管团队,都能熟练进行所有四个瓣膜的疾病诊治,技术覆盖全面。


依托在瓣膜病诊治的传统优势和专业特色,上海市胸科医院于2020年成立瓣膜中心,聚焦创新、前沿、疑难的高新技术,建立具有行业标杆性的内外科联合治疗瓣膜病的MDT团队,积极开展围绕瓣膜病基础、临床和转化方面的研究,注重同质化、规范化的瓣膜病治疗综合管理,为心脏疾病患者建立起国内一流的集瓣膜介入和瓣膜修复为一体的瓣膜中心。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医学前沿】创新赋能,临研与转化...

【特色医疗】上海市胸科医院打造疑...

【特色医疗】个体化、精准化与MD...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