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度上海科技进步奖揭榜,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学术带头人、上海市肺部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陆舜教授团队的“肺癌精准诊疗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荣获2023年度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近年来胸科医院以“科教兴院”,大力推进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的又一优秀成果。
问题导向,患者视角
临研助推新药、新技术落地生根
上海市胸科医院临床试验机构是上海市首批“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机构”。近三年,医院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从解决患者诊疗难点入手,共牵头多中心临床研究100余项,合同总金额超1亿元,推动国内1.1类新药、新适应症获批上市近20项。医院牵头的临床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及子刊发表,共计13篇,其中,《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篇。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纷纷发贺信,表彰胸科医院在“肺癌慢病化治疗领域”临床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在肺癌药物诊治领域,由陆舜教授牵头的LAURA研究,是全球首个在EGFR基因突变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采用根治性同步/序贯放化疗后EGFR-TKI巩固治疗的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Ⅲ期临床试验。其结果证明,靶向药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远优于安慰剂组(39.1月vs5.6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84%,且可有效减少该类患者脑转移的发生。相关成果也先后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和《肿瘤学年鉴》(AnnalsofOncology)发表。此外,陆舜教授团队还通过临床研究成功助推诸多新药,如:赛沃替尼、阿美替尼等成功上市,为广大肺癌患者探索出一条新生之路,也改变了肺癌诊治标准和模式,在全球范围引领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新热潮。陆舜教授也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2024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在食管肿瘤诊治领域,为积极探索免疫治疗在可手术食管癌患者的作用,胸科医院胸外科李志刚主任领衔开展的NICE研究。这是全球最早注册开展食管癌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之一。研究成果成功证明免疫治疗可在术前有效缩小肿瘤甚至达到肿瘤降级,为食管手术争取更好的预后,该成果已经在《胸心血管外科杂志》(JTCVS)发表。基于NICE研究的出色结果以及多项同类研究,2022年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已将免疫联合化疗方案纳入新辅助治疗Ⅲ级推荐。
创新赋能,学科互进
成果转化提升医院新质生产力
为促进医院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上海市胸科医院基于四大平台建设(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产学研转化平台、教学平台),搭建产学研转化平台高地。医院建立健全成果转化相关制度,持续推进医企联合,医校联合,医所(研究所)联合,创新赋能,强化服务,激励医务人员转化工作热情。在这些机制的激励下,近三年,医院完成成果转化5项,转化金额累积过千万元。
今年5月,在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上,胸科医院麻醉科主任吴镜湘教授团队的项目“一种双摄像头带测温测压功能的双腔支气管导管”正式发布,并获得大会“开放性成果产业化LAB”授牌。本项目是胸科医院自主研发的创新麻醉气道工具,目前尚无同类产品,属于国内首创,实现了近年来医院转化工作的新突破。
研发团队聚焦临床痛点,创新性地提出通过技术改进实现“麻醉全气道可视化”,解决了胸部麻醉肺隔离技术的难题,减少患者气道损伤和并发症。经过多轮论证和反复试制,成功申请获得产品专利,最终实现本项目的转化落地。
今年年中,为持续深化医院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提升医院的高质量科研水平,医院揭牌成立“上海市胸科医院创新俱乐部”。此机制的建立,将进一步促进优势学科的发展,推动医务人员积极参与临床及转化研究,与区域技术转移办公室(TTO)携手推动资源共享与产学研融合发展,助力更多创新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科技强则国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在胸部肿瘤诊疗领域,胸科医院将继续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继续扎实推进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进程,为广大患者提供更适宜、更精准、更进步的医疗服务,为助力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