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中国高发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初发鼻咽癌患者通常以放射治疗为主,近年来放疗的应用显著提升了预后效果,然而,仍有10%-15%的患者会复发且难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余洪猛教授带领鼻颅底外科团队,针对复发性鼻咽癌的外科治疗进行深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鼻咽癌外科治疗创新体系”,将“中国方案”成功推向国际舞台。不仅展示了中国在鼻咽癌治疗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为全球鼻颅底肿瘤的治疗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创新诊疗体系挽救患者生命
鼻颅底结构“沟壑孔窍”众多,复杂而精细,复发性鼻咽癌常常广泛累及鼻颅底区域,破坏其中的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尤其是累及颈内动脉的复发性鼻咽癌,肿瘤本身的生长浸润及外科手术操作出血风险极高,动脉破裂后患者数分钟内便会出现生命危险。
余洪猛团队凭借深厚的应用解剖学功底和丰富的内镜外科经验,建立鼻咽癌外科创新治疗体系,从多个方面保证患者的安全。首先,预先处理颈内动脉,开创性地根据鼻咽癌对颈内动脉的侵犯程度进行分级评估,并根据分级采取DSA术中护航、动脉夹预夹闭、覆膜支架植入、颈内动脉栓塞以及颅内外动脉搭桥等技术预先处理颈内动脉,突破了“手术禁区”,挽救了大量中、晚期复发性鼻咽癌患者的生命;其次,注重肿瘤切除后的损伤修复,团队根据术腔缺损使用鼻中隔黏膜瓣、颏下瓣和颞肌瓣等进行修复,避免出现术区暴露和动脉破裂大出血,大大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团队于2019年成立了国内首个中国医学科学院“内镜下鼻颅底肿瘤外科治疗技术创新单元”,建立了国家卫健委“复发性鼻咽癌多学科诊疗能力建设”重点专科。依托多个国家级鼻咽癌研究平台,提出了世界首个“鼻咽癌外科治疗分型”,并于2022年牵头制定了首个《鼻咽癌外科治疗专家共识》,逐渐成为国内顶尖、国际先进的鼻颅底外科诊疗中心,给予广大晚期鼻咽癌患者生的希望。
健全培养体系向全国输送人才
为了从整体上推动我国鼻咽癌外科治疗和手术水平的提升,团队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高精尖手术技术的推广。团队在国内率先建立访问学者制度,向全国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鼻颅底外科专业人才,目前已累计招收13名访问学者,成功毕业8名,访问学者毕业后均在本地成功实现了鼻颅底手术“零的突破”。
此外,推出复旦EENT毕业鼻科周刊,开展每周一期的鼻颅底解剖和外科创新技术直播;定期承办中国鼻咽癌外科论坛,开办鼻颅底3D解剖培训班;出版《鼻窦及颅底内镜手术入路分步解剖操作指南》《内镜鼻咽癌手术分型解剖与手术图谱》《鼻咽癌手术3D内镜解剖图谱》等专业著作,全方位、多维度地推广先进外科技术。目前累计已有数万名医生从中受益,造福了全国各地的患者。
人工智能+机器人研发瞄准未来
面对医疗人工智能时代,2021年,余洪猛教授便前瞻性地牵头成立了产学研医结合的医工交叉团队,专注于鼻颅底疾病的人工智能数字化诊疗和鼻颅底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团队汇聚医学、工程和数据科学领域的专家,与多家医院和研究机构紧密合作,致力于推进未来新质医疗的跨越式发展。
团队目前已成功研发出基于内镜图像的人工智能辅助鼻咽癌筛查系统。通过涉及全国42所医院的研究表明,该系统显著提升了鼻咽癌的检出率。传统的鼻咽癌筛查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而这套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内镜图像进行分析,能够更准确地识别早期癌变,提高筛查的准确性和效率。这不仅有助于患者在早期阶段获得及时诊断、改善预后,还能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团队希望未来该系统能在广大基层医院大力推广,提升鼻咽癌筛查水平,使更多患者受益。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医学顶刊《Medical Image Analysis》上,获广泛引用和认可。
为了让更多医院能够安全、高效地开展鼻颅底手术,团队还在积极研发鼻颅底手术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能够在手术过程中提供精确辅助,帮助医生完成复杂的操作,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目前,团队已完成手术机器人原理样机的建设,未来,将与第三方合作进行技术转化,加快推进样机的临床应用。这一创新将有望彻底改变鼻颅底手术的传统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