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集体风采】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社会工作部2004年建立,现为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和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医务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联盟主委单位,市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学专科分会与市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主委单位。近二十年间,它不断开拓符合国际标准、适应国情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秉持“开放、包容、共享、共建”的宗旨,获得多项部级和市级课题,发表SCI论文与社会工作相关专著。2020年获评上海市模范集体。
微小团队高大标杆
2021年12月15日上午10:30,天空下着淅沥小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麦当劳叔叔之家,却充满温暖。二楼宿舍走廊,几个小孩搬出桌椅,正在游戏玩耍,9岁的男孩小文却埋头认真抄写着课文《金色的草地》,他已经坚持2周了,完成“好习惯打卡21天”后,就能从社工阿姨那里赢得礼物,这让他暂时忘却了病痛。
这栋4层小楼是医院专为小文这些贫困患儿家庭遮风挡雨的“临时家园”,他和爸爸可以在1个多月的治疗期间获得免费食宿,除了带卫生间的独立客房,还有公共厨房、洗衣房,自己买菜做饭,便宜又方便。毗邻小屋的,是形似“生日蛋糕”的“新生宝贝之家”,今年才刚升级焕然一新,它为患有疑难杂症的孤儿提供术前术后的照护服务。
无哭声医院、魔法书屋、安宁病房……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6幢楼宇间,散落着30个这样的公益空间,分为游戏治疗、舒缓降压、家庭支持、病员学校、慈善互助、临终关怀等六大类别,为医疗服务增添了温度与色彩。“这些公益联动区域,共同致力于弱势儿童群体的慈善医疗和社会救助。日常管理由我们专业医务社工团队负责,每年人均服务300余人次。”医院党委书记、社会工作部创始人季庆英说。
季庆英领导的社工部从2004年创建之初,就带有强烈的慈善文化基因,它由1998年建院时设立的“医院发展部”发展而来,是中国儿童专科医院中最早创立的医务社会工作部门,不仅负责开拓全院病患与家庭的社会心理关怀服务,还经常组织慈善募捐和公益活动。
2012年创先设立临床社会工作岗位,为患儿及家庭提供标准化的临床社工服务;2015年首创临床社工服务信息平台,实现社会心理支持与医疗服务对接;2016年建立全国首个儿童游戏治疗室,引入游戏治疗技术干预患儿心理困扰;2020年牵头完成“医务社会工作基本服务规范”上海地方标准的制定;2020年疫情期间牵头各级医疗机构、高校训练有素的医务社工,开通全国首个“新冠”医务社工服务热线……二十年来,医务社工团队搭建“临床服务”、“科研教学”、“慈善捐赠”和“公益服务”四大资源平台,在探索本土临床社工服务模式、医务社工人才培养与政策倡导、品牌公益项目开发与传播医务社会工作理念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诸多里程碑式的创新和成果,让团队收获了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模范集体等荣誉。
创造这些辉煌的虽然是一支5人医务社工团队,却在业内享有“微小的团队,高大的标杆”的美誉。他们清一色专业硕士以上学历,80%拥有海外求学背景,每个人都能以一当十,深厚的社工专业背景、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出色的专业能力,赢得了无数患儿和家属的称赞。
一个有温度的“临时家园”
安徽男孩小斌(化名)患有先心病,被爷爷抱来救治时才3个多月大,如果不开刀活不过12个月。小斌父母离婚,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爷爷是个农民,爷孙俩相依为命,生活艰辛。面对3次手术、巨额的医药费,爷爷无奈只得把孙子丢在医院,逃回老家。社工边说服爷爷回沪,边为小斌奔走募捐。不料,在孩子做完两次手术后,突然不再复诊,原来爷爷患了白血病,无力返沪治病。社工再施援手,帮孩子完成最后一次手术。现在小斌14岁了,康复得很好。
6岁山东女孩小可(化名)患糖尿病,父母离异后,她和12岁的哥哥随爸爸来沪,爸爸文化水平低,沟通困难,小可家徒四壁,连存放胰岛素的冰箱都买不起,热心的社工耐心教会哥哥怎么打胰岛素,还联系当地卫生中心一起关心妹妹的病情……
“每一个崩溃的孩子背后,可能都有一个内心千疮百孔的家长。” 季庆英说,作为全球最大的婴幼儿及儿童心脏病诊疗中心之一,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每年完成近4000例开胸手术,其中50%以上为复杂危重先心病患儿。同时,医院也是中国儿童血液/肿瘤学科的发源地,全国各地家长慕名而来,外地患儿占95%以上。不少家庭来自偏远贫困地区,‘要钱又要命’的巨大压力,让他们着急、焦虑,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除了手术、治疗外,我们医务社工会寻求不同的资源链接,尽力帮他们度过难关。”
在社工部的推动下,医院先后创建“儿童健康节”、“儿童安全周”、“罗医生义卖”、“公益垂直跑”、“四叶草罕见病俱乐部”等项目,形成了特有的公益品牌。2019年社工部发布全国首张《儿童医院公益空间地图》,第一批由医生、护理、社工、设计师跨界孕育的全新人文医疗空间开放后,改良了医疗流程和服务质量。二十年来,部门募集社会捐赠资金累计超过2亿元,救助全国各地孤贫儿童逾万人,打造出一个有温度的儿童医院。
专业能力是医务社工的底气
10岁的小丽(化名)将要面临一场心脏手术,她是被父母“骗”到医院的,得知心脏要开刀后,她又哭又闹,非常抗拒。“医生转介过来让我们干预时,女孩瑟瑟发抖,泪流满面,死活不肯配合。每个孩子害怕的点都不同,他们对疼痛和恐惧,有着无限丰富的想象力。社工姐姐和女孩谈心才发现,她很怕冰凉的手术刀,也担心麻醉后醒不过来,社工循循善诱,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告诉她手术是什么,需要做哪些准备,害怕了要怎样,还带她参观‘阳光小屋’降低分离焦虑……,终于说服了小丽,顺利完成了手术。” 社工部主任陈玉婷说,能给孩子心理和情绪上的安抚,是件很棒的事。医务社工不止于爱和陪伴,它其实是专业度相当高的一份职业,他们为患儿及家庭提供标准化的临床社工服务,覆盖血液肿瘤科、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等14个科室,应用国际先进的评估工具及干预模型,协助处理各类社会心理困扰,如情绪行为、疾病认知、家庭关系、经济支持等,还率先在儿童保护、儿童舒缓疗护领域开展实务探索。
强大的慈善联络员队伍,是社工的“眼睛和耳朵”,他们是来自各科室的主任、医生、护士,经过社工部的专业“培训”,一旦发现需要干预的患儿,会及时转介社工部寻求帮助,目前,院里一年的转介量达200多例,70%-80%能干预成功。
社工团队作为“身心社灵”全方位的关怀者,根据患者需求提供“可及性”服务。为普通患儿家庭提供支持性心理咨询、住院照护协调、出院计划与资源链接、家庭危机干预、患儿家庭探访等服务;为特殊患儿家庭提供重症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儿童保护与儿童收养等多重服务。
面对临终患儿,社工团队整合医护资源,开展跨团队舒缓门诊咨询,参与例会及查房,提供安宁疗护、哀伤辅导与咨询等服务,为患儿缓解病痛和恐惧,为家庭提供心理支持与抚慰,赋予每一个“折翼的天使”最高的生命尊严;为重大灾难后的受创患儿及家庭提供创伤评估与干预,提升其抗逆力,链接社区相关组织,持续给予支持服务与资源,抚慰患儿心理,加快创伤修复。
“医务社工真正的帮助,来自于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没那么复杂,也没那么容易。专业能力是我们的底气,我们将继续磨炼服务技术,更好地融入医疗团队,为临床服务。” 季庆英说,如今,她更关注儿科社工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和专业成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服务可持续的重要保证,如何进阶式地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打通医务社工职业发展路径,为他们搭建上升通道,是未来需要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