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是上海首批急诊独立建科的单位之一,历史悠久,有很高的社会声誉。
2006年,市一医院急诊危重病科在上海率先建立了急诊ICU一体化的救治模式,大大提升了科室整体实力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通过多年建设,如今市一医院急诊危重病科在急救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件保障能力已经居于上海领先水平。
先进技术不断得到运用
急诊危重病科根据科室重点病种(重症肺炎、脓毒症、急性中毒、重症胰腺炎、多器官功能衰竭、危重孕产妇、严重多发伤等)突出综合性急救和危重病两大业务重点,不断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建立了专病特色化救治平台,形成独特的救治理念和特色。科室在重症肺炎尤其是病毒性肺炎、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急性中毒和严重创伤等疾病救治方面处于领先水平,早期开展了基于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集束化支持策略在内的一系列新技术,数据和质量均居上海前列。
科室建立了脓毒症精准化救治平台,近4年救治脓毒症超500例,成功率达81%,并建立了临床数据收集中心及生物标本库。同时,建立了急性中毒与肺损伤的科研与临床并举的特色学科,“有机磷救治新方案”适宜技术在上海卫生系统推广;“早期、足量、联合小剂量阿托品与肟类复能剂的治疗方案”,获得上海市卫计委、上海申康发展中心项目的支持,在各级医院推广应用。开展国际领先的ECMO、CRRT、肝脏替代的集束化治疗,使MODS的救治成功率近80%;近5年挽救500多例高危孕产妇(产后大出血、羊水栓塞、妊娠合并重症胰腺炎等),成功率99.5%以上。
科室在上海率先开展床旁B超监测肺部疾病,以及B超监测下做肺复张,取得研究成果并推广,获得上海市急诊、ICU质量控制中心认可,成为上海市首个床旁超声监测技术培训中心;根据临床需要,大胆创新;探索出以急诊危重病科为主导的多学科合作的严重多发伤救治,成功挽救了大量ISS评分在16分以上的严重创伤患者,并开启院内特色航空救援,助力医院推进5G智慧医院建设。
科室开展了EIT监测下的清醒患者俯卧位通气、能量代谢测定、骨髓腔穿刺、脑氧监测等新技术,给患者救治提供更多实用性工具,同原有的科室特色技术如ECMO、CRRT、脑氧监测、PICCO等一起,为患者临床救治提供强有力的抓手,提高患者疾病诊断、治疗的有效性。外急诊、抢救室及急诊病房工作稳步发展中,急诊诊疗层次化,信息化分诊,急诊危重病一体化,使危重症患者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得到最优化的治疗。并为“胸痛患者”、“脑卒中”、“多发伤”、“高危孕产妇”“危险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实施绿色通道,尽可能地缩短抢救时间。
人才培养形成团队优势
急诊危重病科在2021年成功建立消化道大出血救治中心及院内消化道大出血绿色通道,成为全国危险性消化道出血示范中心,形成院内消化道出血MDT团队,制定相关规范及流程。该中心的建立得到了院领导的大力支持,自中心建立以来大大缩短了患者救治的时间,提高治愈率,降低危险性消化道大出血的死亡率。现阶段科室冠名为上海市急救中心(严重创伤、心脏、高危孕产妇和消化道出血中心),成为医院的守门员科室,2021年科室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的称号,并授牌。
科室还是上海市及全国首批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急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9年3月起成为国家内/外科危重症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并承担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本科理论授课任务,同时还是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硕士点,2021年科室成功申请成为国家住规培重症医学科专业基地,急诊基地获得了国家重点专业基地称号。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目前也是美国Toledo大学医学中心医学生全球轮转基地和上海交通大学临床教学示范区。科室先后被授予“交大医学院临床教学示范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教学团队” 等各项殊荣。
科室近5年来获得了14项国家自然基金的资助, 2016年获得首批上海市重要薄弱学科的资助,2018年成为医院的高原学科,2020年成为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建设学科。科室牵头开展了多项高质量多中心临床研究,围绕重点病种,如脓毒症、重症肺炎、ARDS展开一系列的科研工作,以基础实验依托,临床实践保障,开展基础及临床研究。以重症肺炎多中心研究为切入点,实现信息库及生物样本库建设,推动全科室信息化发展。培养了50余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