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听说过心肌缺血、大脑缺血,但什么是肠道缺血,肠道缺血又有哪些症状?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是由于肠道血管发生血运障碍,使相应的肠道出现急慢性缺血性损害,常有腹痛、腹泻、大便出血、吸收不良等症状,重者可致肠穿孔、腹膜炎及休克。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危人群,若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则发病率更高。故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一旦出现腹痛、大便出血应及时就医,可进行血清学、腹部CT、血管造影CTA、彩色多普勒及肠镜等检查协助诊断。
影像学检查为诊断缺血性肠病的主要方法。早期疑诊患者可行B超检查,B超下可见肠系膜动脉狭窄、栓子形成、血流减少等现象,但仍需进一步进行CT检查,CT可见受累肠段肠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CTA检查对结肠肿瘤合并缺血性肠病的鉴别有一定意义。结肠镜检查对本病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便血期的急诊内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并能确定病变范围及病变的阶段,同时能获取组织学检查,有助于与其他炎性肠病、结肠癌的鉴别诊断。肠镜下一般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瘀斑,黏膜下出血或溃疡形成。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主要以扩张血管、抗凝、改善肠道黏膜血液循环,缓解和消除症状,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促使病变肠壁恢复正常,同时也可防止由部分缺血发展成完全性缺血而导致肠壁坏死。如内科治疗无效出现大出血、肠坏死、穿孔等需外科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对于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的腹痛、便血症状的中老年患者,即使无基础心血管疾病,但仍应警惕缺血性肠病,尤其是有诱因(如大量饮酒、吸烟、剧烈运动,剧烈情绪波动)者。提高对缺血性肠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力争对本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